隨著近期多項扶持政策的出臺和國家電網在并網方面提供的免費放行,“冰凍期”中的中國光伏產業迎來回歸國內市場的機遇,且“民用化”即將成為關鍵詞。
上周,在記者赴保定參加“新能源產業交流會”的路上發現,路邊的部分電力設備安裝有太陽能電池板。出租車司機告訴記者,目前在保定的高新開發區,路燈和指示燈基本都是太陽能供電了。由于保定在光伏產業方面起步較早,像英利這樣的龍頭企業在當地影響力很大,并且也深得政府的支持。
國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介紹說,國內光伏產業現在還主要集中在企業使用階段,但將會經歷從企業到民用。
“光伏產業的國內市場非常大,一家1KW,全國就是3億KW。”但是為什么這么光明的產業在國內遲遲不能推進?
“對于光伏電站而言,并網難是頭號問題。至于難以走進居民生活,成本是最大障礙。由于價格過高,很多居民根本不會接受。”卓創資訊新能源分析師李祾譞告訴記者。據一光伏設備經銷商透露,太陽能電池板是按瓦數賣的,大概每瓦20-30元不等,100瓦電池板的價格大概在3000-4000元之間,要是將房頂全部鋪設下來,需要幾萬元,另外還要裝很多其他附加設備。
對此,還有人擔心,按電費0.6元/度計算,用太陽能20年也收不回本。“光買設備就花了巨資,其使用幾年后,性能會大大降低,到時還要維護、更換,加之太陽能板的發電量會縮水,所以實際需要的太陽能板比設計的要多1倍。”業內人士如是說。
雖然目前光伏民用化推廣存在諸多障礙,但史立山表示,光伏是最有潛力走進千家萬戶的能源,未來實現電力自給自足是絕對沒有問題的,“甚至我們可以穿上太陽能的衣服,走到哪里都可以給手機充電”。
史立山進一步展望說,光伏發電將會成為一種主流,甚至成為未來人們的生活方式,“在他們自家的院子里,或者任何空地,安裝一個電池板,插上就能有電。若太陽能一天發3度電,就基本能滿足一家一半的用電需求”。另外隨著技術的推進,各家各戶很可能最終在電力上“自給自足”。而且電力也是商品,普通民眾可以通過鋪設光伏賣能源,“現在農民們在種田賣菜,未來他們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鋪設光伏設備賣電”。史立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