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這一年對中國光伏企業來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寒冬,在全球光伏產業嚴重萎縮的情況下,歐美為保護本國的光伏產業,率先發起對中國光伏企業的貿易戰,先后舉起“雙反大棒”。雖然帶來的損失,沒有預期的100%那么大,但也是個不小的沖擊。而現在本不是光伏生產和應用大國的印度也發起了對我國光伏企業的反傾銷調查,這無疑是對國內本就在生死邊緣徘徊的光伏企業來說,是雪上加霜。
對于印度來說,雖然是光伏的生產和利用上并不大,但印度政府近年來一直鼓勵和加強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其本國的需求也在增長。而在全球光伏產業的萎縮上看,這次的反傾銷調查也是印度為了保護本國新能源產業的一種手段。
在國際市場上的屢次創傷,應該給國內光伏生產商一個警示,在目前行業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光伏生產企業應該加快加歸國內市場的步伐,在國際范圍內有計劃的調整出口結構,努力擴展國內光伏市場。而國內近年來不斷提倡清潔能源,再加上國內初步建立起從原材料生產到光伏系統建設等多個環節組成的完整產業鏈,特別是多晶硅材料生產取得了重大進展,突破了年產千噸大關,沖破了太陽能電池原材料生產的瓶頸制約,為我國光伏發電的規模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根據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我國力爭使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1GW(百萬千瓦)預計,到2050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的電力裝機將占全國電力裝機的25%,其中光伏發電裝機將占到5%。未來十幾年,我國太陽能裝機容量的復合增長率將高達25%以上。這就象征著未來幾十年內,國內對光伏發電設備的需求將會是一個大增的狀態。
同時,在此期間,國內的光伏生產廠商需要努力在光電轉換率及生產成本等技術性問題上加緊創新,為全球性的新一輪清潔能源熱潮到來之前做好準備,以期在下一輪競爭取得在技術及成本上的雙重優勢。
只要做好準備,才能迎來下一次行業發展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