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國內成品油價下調,調整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呼聲再起。有媒體近日稱,發(fā)改委早已明確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改革方向,即加快調整頻率。業(yè)內人士認為,成品油調價周期很可能將縮短至10天左右。
新成品油定價機制雖然幾易其稿,但至今未能揭開面紗。不可否認,石油消費涉及國計民生,主管部門必然要對其慎之又慎,但當前著眼于價格變動“紅線” 設計的改革并未擺脫政府主導的窠臼,盯住海外原油市場的方式也難免導致油價變動與國內市場供求相脫節(jié),徹底厘清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還需從長計議。
從目前透露的新成品油定價方案看,主管部門或將把國際市場原油平均價格連續(xù)變化的時間由“22個工作日”縮短為“10個工作日”,無論國際油價漲跌幅如何,屆時都對其進行硬性調整。可見,新方案強調了國內外油價的聯動,隨著定價機制市場化水平的提高,短期成品油價格波動趨于頻繁,這在客觀上加大了市場判斷的難度,投機行為將得到一定遏制。但一個現實問題是,“10個工作日”的設計雖有進步但依然偏長,仍無法保證國際油價變動信息及時傳導至國內市場,定價公式僵化的問題難以得到實質性突破,甚至有部分消費者擔憂新定價機制會讓“漲快跌慢”現象加劇。
更為關鍵的是,新舊定價機制中完全盯住海外原油價格的思路并不妥當,畢竟國際油價波動主要取決于其自身供求并和當地投機因素。在國產原油成本遠低于進口的條件下,緊盯國際油價漲跌的做法難以擺脫“攀高”之嫌。實際上,在最近16日宣布油價下調之前,許多加油站已經開始推出價格折扣優(yōu)惠,以期在需求疲軟之時維系原有市場份額。這表明,成品油定價機制未能完全“接地氣”。即使定價機制改革將盯住的原油市場擴容至布倫特、迪拜、辛塔和阿曼四地,也只能視作一次技術性改進而已。
其實,對于新成品油定價機制,市場反應普遍較為平靜。目前執(zhí)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自2009年5月頒布實施以來,消費者對油價的普遍感受就是“漲快跌慢、漲多跌少”,未來增加變動頻率的價格改革也無法根本扭轉這一局面。此前基于穩(wěn)定物價、遏制通脹等原因,在國際油價大幅上漲之時,國內成品油調價往往并不到位;而當國際油價從最高點滑落之時,國內油價卻需先還清“歷史欠賬”,補足前期上調不足部分,短期內也不可能下跌到位。時至今日,CPI指數已回到 “1時代”,通脹壓力明顯減輕,且國際油價接連下挫、人民幣強勁升值,消費者對國內油價下跌充滿期待,但是本月16日成品油價格的下調卻出乎市場預料延后一日執(zhí)行,這難免讓定價機制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受到質疑。其實,截至11月14日,國際油價變動已觸及“22個工作日”和“4%”兩條紅線,市場據此測算調價窗口已經打開,一些車主半空著油箱堅持著降價時點來臨、加油站也紛紛增添工作人員準備迎接凌晨加油高峰。然而,成品油價格在15日零點卻并未如約下跌。
這次成品油降價“爽約”讓消費者感到失望,而對于市場的疑惑主管部門也未給出解釋,這也足以表明國內成品油價格的行政主導意味非常濃厚。如果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不能觸動這一問題肌理,那么目前成品油市場的各種痼疾都難以得到根治。當然,當前國內石油市場結構仍處于明顯的壟斷格局之中,市場競爭不充分導致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個折中方案進行過渡。但無論如何,行政部門在成品油定價中“一言堂”的特征都應漸次得到淡化。
市場價格只有反映出市場實際才具有現實意義。既然國際成品油市場價格都可以做到隨行就市,中國的成品油市場也沒有理由堅守多工作日滯后定價的原則。對于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而言,從來都只有只爭朝夕的問題,而不存在循規(guī)蹈矩人為拖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