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風電增速放緩給風電行業帶來的陣陣寒意,更讓風電設備制造企業感覺凍徹骨的是三角債引起的資金鏈緊張。
三角債蔓延
“風電開發商不能及時拿到出售的電費,因此,不能及時給風電整機制造商支付貨款,整機制造商拿不到貨款,也沒法支付風機零部件廠商的貨款。”某風機制造商對記者坦言,這一環環相扣的延遲支付,導致風電產業鏈各方陷入了資金緊張的困境。
“在大環境好的情況下,這個問題還并不突出,但是一旦行情急轉直下,三角債的問題就凸顯了。”中國復合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定金直言壓力。
近年來,隨著風電行業產能過剩,風電機組價格下降明顯。根據中國電器工業協會風電電器設備分會統計,2011年風力發電機組產能3萬兆瓦,而實際新增裝機總量僅有1.8萬兆瓦。風機價格從6500元/千瓦,下降到目前的3500元/千瓦左右。
由于市場慘淡,風機制造商的利潤趨薄。硬幣的另一面則是風機制造商的應收賬款日益增多。根據某風機制造商的財報顯示,其2012年第一季度末應收賬款116.5億元,第三季度末應收賬款111.8億元。
實際上,不僅是風電整機制造商陷入三角債的泥潭,在三角債中,處于最弱勢地位的風機零部件制造商更能體會其中的滋味。
“比起整機制造商而言,我們的現金流比他們支付得更多,資金回收得更慢,錢也賺得更少。”張定金表示,如果說現在的寒冬讓風機制造商們倍感壓力,那么資金鏈趨緊的問題已經把風機零部件制造商逼得走投無路。
各種問題的矛頭全都指向處于風電產業鏈最下游的風電開發商,實際上,對于開發商而言,也是有苦說不出。
中國大唐集團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國棟坦言,在開發風電的過程中,確實有拖欠貨款的問題,但是他們面臨的實際情況是,“目前,我們風電場所出售的電量,標準電價這一部分由電網結算,但是補貼電價這一部分,已經三年沒有落實。”也就是說,風電開發商差不多有一半的收益無法收回。隨著風電場運行年限的增加,運維成本也隨之增加,這讓他們壓力倍增。
目前,決定風電開發商收益的主要是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是風電機組的實際發電小時數。由于我國風電限電情況嚴重,導致風機曬太陽的情況時有發生,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風電開發商的收益。
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全年,我國約有100億千瓦時左右風電電量由于被限發而損失,按照此前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最低風電標桿上網電價計算,風電開發商因限電而造成的損失將超過50億元。
除此之外,風電的補貼資金也是決定風電開發商收益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新能源的補貼資金不到位,導致開發商不能獲得相應的收入,從而引發風電行業三角債的情況確實存在。有的風電場連續20多個月都沒有拿到相關的補貼資金,資金運轉已經非常困難。”作為非國有的風電開發商,和五大發電集團相比,中國風電集團有限公司項目開發部總經理張衛奇更能體會到其中的難處。
解決之道
從根本上解決風電三角債的問題,追根溯源還是需要解決我國風電并網難的問題,這已經成為業內的共識。
針對風電并網這一老大難問題,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蔣莉萍表示,根據國外的經驗,要解決風電并網問題,需要從三方面努力:一是電網要足夠堅強;二是足夠靈活;三是在需求側方,充分體現用戶的響應。因此她建議,除了要建設更多的輸電線路之外,還需要拓展更多的電力調度手段,優化電力調度。
除了在電網一端下功夫之外,風電開發商也正在拓展更多的融資渠道來緩解資金緊張的問題。
“中國風電集團有限公司正在探尋多種融資渠道。”張衛奇表示,該公司已經在香港上市,通過股權融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資金緊張的問題,同時,其也正積極嘗試其他的融資方式。此前,該公司已經在新加坡發行人民幣債券,日前其正在國內發行企業債券。
北京天潤新能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瑋表示,其將率先在行業發行一支產業基金,通過這一模式來拓展融資渠道。除此之外,他認為還需要在風電開發過程中,做大量的精細化工作。其中,選擇性價比高的風機是較為關鍵的環節,在他看來質量可靠的風機所產生的穩定的發電效率將為開發商帶來更加穩定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