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科技大學極地環境研究室孫立廣和謝周清教授等,首次對北冰洋中心海域甲烷排放進行了實地采樣分析,發現該海域儲存了大量甲烷,海冰對甲烷的區域循環具有雙重作用:阻礙海水中甲烷的排放,同時海冰表面或內部存在消耗大氣甲烷的過程。這一結果為科學評估北冰洋海域對溫室氣體甲烷的貢獻提供了依據。國際大氣環境領域著名期刊《大氣環境》在線發表了這項成果。
在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部的資助下,中國科大極地環境研究室科研人員采用密閉箱法測定了北冰洋中心海域的甲烷通量(冰下海水每天每平方米的甲烷排放量)。
結果顯示,在該海域的海冰被打破之后,甲烷呈現出明顯的排放趨勢,冰下海水每天每平方米大約平均排放0.56毫克甲烷,遠高于其他海域的海水甲烷通量,大約是太平洋和大西洋的20倍以上,表明北冰洋中心海域的冰下海水中儲存著大量的甲烷氣體,海冰的存在阻礙了海水甲烷的排放。此外,在海冰表面還觀測到了負的甲烷通量,表明海冰表面存在吸收和消耗甲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