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在二戰之后的一個重要“故事”,是這個國家石油工業在七十年代的突而勃興,以及這種勃興給英國經濟圖景乃至世界能源格局帶來的變化。這則勃興故事的主角,當然是英國北海大陸架的油田。所以套用一句老話,就是:從前有個北海,北海深處有油田,油田在對英國和世界講故事。然后,國際原油市場在北海的基礎上,也講述起了自己的故事,推出了一個明星:布倫特。布倫特和另外一個市場的標準“寵兒”——WTI,在舞臺上爭風光。
不過,英國石油生產的故事,這些年也是起伏跌宕的。
90年代,英國的石油產量在世界名列前十名。可到了1999年,英國北海石油產量達到了每日兩百九十萬桶的峰值,以后產量開始下降。近年來,英國北海石油產量是每年以6%的水平遞減的。2011年的減產是最嚴重的,從平均每日八億一千萬油當量,降到2011年的每日六億六千萬的油當量(每日一百零四萬桶),降低了18%(也有的統計數字是下降17%);盡管在這一年,布倫特均價達到了歷史高位的——111美元每桶。在這個石油產量數字減少背后,是北海鉆探活動的實際減少。根據德勤公司的估計,英國北海石油鉆探活動在2010年減少了34%。這是英國北海石油從2003以來鉆探活動的最低點。
英國北海石油生產近年來下降的原因當然不是單一的。一方面,油田中容易開采的部分在前些年都已經被采盡。但是,新技術的發展,已經使得原來是被認定為“衰落”、被遺棄的油田有了“新生”的可能。所以,北海石油開采活動的減弱還有其它原因。專家們指出的其它幾個因素有:頻繁的、但是非計劃中的鉆井臺維修活動;包括運輸管道在內的石油基礎設施的陳舊老化;還有就是下降的投資量。而投資量的下降,部分原因又是因為近兩年經濟不景氣導致的英國政府和石油工業財政狀況的不佳。
好故事,有“峰回路轉”。英國北海石油生產,也已經有了這方面的“苗頭”。
蘇格蘭阿伯丁大學在今年十二月初發布的一份報告預測,英國北海石油產量在今后幾年將增加。該報告稱預測,到2017年英國北海石油產量將達到一百四十億每桶(以每桶90美元的價格為基準)。報告稱,今后幾年,北海石油產量將在目前的基礎上增加;在全球高油價的情況下,產量則將更大幅增加。
對于經濟同樣不景氣的英國來說,北海石油在今后年間的增產,自然是好消息。當然最直接得利的將是蘇格蘭地方政府。蘇格蘭地方政府發言人在12月表示,北海油氣產量只要增加百分之一,對政府就意味著兩百二十億英鎊(三百五十億美元)的稅收額。
同時,能源界已經有人指出,而且媒體也有報導說,英國北海石油生產正出現一個小小的“回升”,在這背后,是油田投資的有所回升。同時一些專家指出,英國北海油田的衰減率并不是加速,而是有所減緩了;這種所謂的“衰減”的“減速”,當然是技術進步導致的。
英國能源咨詢公司Bridged副總裁雷諾茲表示,物理學的基本原理,意味著北海盆地的石油生產早晚是會走下坡路的,但是石油經濟的內在動力,又會使的北海油田在可見的長久未來,將會有活躍的生產活動——所謂把北海的“最后幾桶油”榨干。而這最后“幾桶”油的價值,在未來的年間預料將是向上走的。
所以,今后這些年,國際宏觀經濟的風云變幻、英國國內經濟、包括英國在內的歐盟國家中的頁巖氣開發、國際油價走勢等多重因素,將和北海石油生產的狀況發生復雜的“反應”,最終影響北海的石油生產活動。故事,在發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