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俄羅斯完成了自前蘇聯解體以來規模最大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條從俄羅斯腹地直達遠東太平洋港口的輸油管道當日竣工,幫助北極熊開拓全球增長最快的能源市場。
按照俄羅斯駐華大使館提供的數據,普京總統治下完工的“東西伯利亞-太平洋”輸油管線(ESPO)工程可與沙皇的西伯利亞鐵路比肩,ESPO總長度超過4千公里,耗資超過250億美元,建設時間長達7年。
普京25日透過視頻連線參與在哈巴羅夫斯克(Khabarovsk)舉行的ESPO工程啟用剪彩儀式,哈巴羅夫斯克距離中國邊境不過30公里。普京說:我們將能有效率地耕耘全球成長最快的亞太市場。
ESPO工程的竣工,將過去只能靠火車輸油的西伯利亞東部貝加爾湖以西油田,與中俄邊界附近的重要太平洋港口科濟米諾(Kozmino)連為一體。
科濟米諾港雖是俄國通往日韓的快速出入口,但油管巨頭俄羅斯“石油運輸”開放式股份公司(Transneft)總裁托卡列夫(Nikolai Tokarev)在啟用典禮上道明,新輸油管道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是美國市場。他說:“科濟米諾原油有35%將供應美國市場。約30%會輸往日本,28%會輸往中國。其余會運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和韓國。”
托卡列夫表示,俄羅斯2012年通過科濟米諾碼頭出口了1560至1600萬噸石油,2013年出口量預計將達到2100萬噸,2014年可以達到 2400至2500萬噸石油,預計2015年可以達到3千萬噸石油。根據聯合組織數據倡議(JODI)11月19日提供的數據顯示,俄羅斯已然成為全球最大產油國,每日生產約1050萬桶石油,超過OPEC中每日原油產量達972萬桶的沙特阿拉伯。
據俄羅斯駐華大使館提供本報的消息,目前中國也是ESPO輸油管線系統最主要的用戶之一。根據2009年中俄雙邊政府間協議,俄羅斯在“東西伯利亞-太平洋”輸油管線上建立了“斯科沃羅季諾-漠河”支線,并自2011年1月1日起每年向中國供應1500萬噸原油。目前中國進口原油中,半數以上來自中東和北非。
雖然從歷史上看俄國主要向歐洲提供能源,但是現在情況正在改變。ESPO可讓俄羅斯加強對歐洲與亞太國家的原油市場影響力,隨時可調整對亞太或歐洲的出口量,當局甚至希望西伯利亞石油成為新的全球油價基準指標——這對長期仰賴俄國供油的歐盟而言,不啻為一大警訊。
盡管石油出口商還是將根據盈利指標來決定要優先向東、還是向西供油,但明年第1季度的輸油計劃已顯示,俄國將減供歐洲石油,尤以波羅的海Ust-Luga港的減幅最大,供油料將減少20%。
“現在歐洲消費國面臨著真正的威脅,ESPO的路線對于這俄羅斯的石油巨頭們太有吸引力了:最近ESPO輸送的俄羅斯原油相對迪拜的石油價格存在每桶4.77美元的價格差。” RusEnergy的合伙人兼油氣分析師Mikhail Krutikhin對本報說:“俄羅斯將不會大幅度提升原油產量,但通過ESPO向東運輸的石油卻在增加,這意味著運往歐洲的原油將相應收縮。為了避免即將來臨的短缺,例如波蘭等歐洲買家已經開始擔憂,并試圖同俄羅斯的石油巨頭們,如盧克石油(Lukoil)和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簽訂長期合同。”
不過,ESPO項目并不見得能夠一帆風順地幫助普京控制全球原油供應鏈。關于它本身的巨額投資以及運作中存在的腐敗問題,一直是俄羅斯國內的焦點問題。
俄羅斯民間著名律師Alexei Navalny長期攻擊ESPO項目是“投資無底洞”,他指責ESPO項目中至少存在40億美元的公款盜用行為。他通過同事向本報展示了約10頁的調查報告,但截至發稿記者尚未收到Transneft對此所作的回應。
Mikhail Krutikhin對本報分析道,“Transneft的總裁Nikolai Tokarev在幾年前曾經承認ESPO的成本約為130 美元每噸, 但是俄國政府提供了一項稅收優惠,欲將成本控制在55美元。現在這個優惠早已被通脹抵消,成本起碼達到每噸67美元——這意味著運作成本都很難收回。至于如何償還高額的建設費用,Transneft宣稱可以從其他輸油管道的運營上面得到補償,但其實這并不容易。反正Transneft是一個國企,俄羅斯政府在ESPO的花費上基本會閉著眼睛讓它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