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常被視為優化中國不可持續的能源結構的理想選擇。使用天然氣能夠改善中國的環境,因為它的空氣污染及碳排放強度都相對較低。國內生產的天然氣也能減少中國對能源進口的依賴——這是中國的一項長期基本國策。“十二五”規劃期間,國內天然氣需求量預計將從2010年的1080億立方米增至2015年的2600億立方米,年增長率高達近20%。
然而,鑒于“十一五”規劃期間國內天然氣產量的年增長率只有14%,中國需要進一步加大國內天然氣的供應量或者擴大天然氣進口。有關中國總體上能源資源匱乏的說法總是不絕于耳,不過國內天然氣供應增長的潛力實際上大于普遍認知的水平。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的報告,中國的技術可采頁巖氣儲量超過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堪稱全球頁巖氣儲量第一大國,這些儲備足以供中國龐大的電力部門在不依賴其它燃料的情況下持續發電30年。
有鑒于此,中國政府非常渴望國內發生一場美國式的頁巖氣革命。2000年,頁巖氣的供應量還不足美國天然氣總產量的2%。但10年后,這一比例已達到 23%,并有望在2035年達到49%。美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以其占國內消費的百分比表示——已經從2005年的60%快速降至今天略高于40%的水平。
為了獲取先進的頁巖氣開采技術,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和中國石化近期雙雙對北美的頁巖氣資產進行了戰略性投資。中國于2011年6月在國內進行了第一輪頁巖氣探礦權招標,只有六家國有公司應邀參加,而且效果非常不理想。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國土資源部于2012年9月宣布進行第二輪頁巖氣探礦權招標。由于中國政府非常清楚美國頁巖氣革命的主要推手是中小企業而非石油巨頭,國內此次也允許民營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必須中方控股)參與競標。
然而,中國遠未做好復制美國頁巖氣成功的準備。若干潛在的障礙仍可能阻止中國實現本國頁巖氣資源的開發潛力。
首先,“技術上可采”不等于“經濟上可獲取”。中國的頁巖氣儲備區塊一般位于山區和遙遠的沙漠,而且深埋地下。盡管有在這些地區開采頁巖氣的技術,但其代價高昂。在中國,部分頁巖氣井的鉆探成本高達1600萬美元,而在美國鉆探一口頁巖氣井通常只需幾百萬美元。
這種對資本的巨大需求凸顯了中國頁巖氣產業最薄弱的環節:中國既無力吸引合適的油氣開發商,又無法激勵民營企業加快推進亟需的技術革新。而大的國際石油公司盡管有投資意向,卻肯定不會將關鍵的技術知識輕易轉讓給它們的國內合作伙伴——這將大幅拉長中國在頁巖氣開發上的學習曲線。
盡管中國政府表現出一些放松管制的跡象,但在頁巖氣行業吸引中小型外商投資方面仍步履維艱。由于美國許多中小型鉆探公司因國內市場的天然氣價格較低而面臨財政困難,中國吸引這類開發商投資必將舉步維艱。雪上加霜的是,頁巖氣開發領域(包括頒發許可證、勘探和生產)存在法律真空,缺乏對相關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中國的天然氣終端零售價格過低以及缺乏可供新進入該市場的企業開發的優質頁巖氣區塊,這些都令投資者望而生畏。
中國也很難吸引到合適的國內開發商。國內長期缺乏對私有產權的強大保護,這個問題在能源上游產業尤其嚴重。潛在的頁巖氣投資商想必已經注意到了始于 2009年的第二輪山西煤炭資源整合的進展,當地政府強制有合法開采權益的私人煤礦被國有公司吞并。所以國內的私有投資者自然對短期投機更感興趣,而無意進行長期的研發投資。而后者恰恰是中國頁巖氣行業未來是否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此外,中國的頁巖氣開采也不一定對環境無害。水力壓裂技術——利用承壓流體擊破含有天然氣的頁巖礦層——需要大量的水,而中國的許多頁巖氣田面臨嚴重的水資源短缺,這使得這類地區的頁巖氣產量難以大幅提升。即使在水源相對豐富的地區,缺乏經驗或不負責任的鉆探操作很可能會污染當地的水資源。
雖然國內目前只鉆探了62眼頁巖氣試驗井,中國政府已在《頁巖氣發展規劃(2011-2015年)》中明確了水資源管理的重要性。即便如此,鑒于中國環境治理歷史記錄不佳,再加上國內“九龍治水”的管理機制,該規劃未必能使國內頁巖氣開發的水資源管理步入正軌。
頁巖氣能夠改善中國持續惡化的環境,提高國內的能源安全。但是,中國想要復制美國頁巖氣行業的成功還面臨著諸多障礙。雖然頁巖氣革命終將能夠席卷太平洋地區的另外一個大國,可要實現該目標,中國政府需要大力推進產權保護等基本政策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