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開發者成功解決潛在危害,如空氣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非常規天然氣才能獲得社會、公眾層面的支持。
2012年7月13日,國土部發布了《頁巖氣資源/儲量計算與評價技術要求(試行)(征求意見)》。該意見類似于一冊頁巖氣開發實用指南,除了給出勘探、開發的方法論外,最實在之處,在于為頁巖氣從規劃到商業開發提供了基礎支撐。
如果再算上3月份出臺的頁巖氣十二五規劃、即將啟動的頁巖氣儲量第二輪招標,以及中外油氣企業在華的種種動作,2012年可以稱得上中國的頁巖氣元年。
不過,頁巖氣開發在公司、政策層面與學界、公眾層面卻呈現兩重天——前者熱鬧非凡,后者顯得有些顧慮重重。
最新的《經濟學人》發表的天然氣報道中,導語里是模棱兩可的“新的天然氣來源將改變世界能源市場但還需時間”。國際能源機構(IEA)倒是不避諱對頁巖氣的偏愛,在2011年12月發布的《世界能源展望:非常規天然氣特別報告》中,旗幟鮮明地表明,所謂天然氣的“黃金時代”正是要仰仗頁巖氣的成功開發。
人們對頁巖氣的質疑分兩大類,這也恰好是問題的兩個層面:北美的成功經驗能否順利在中國復制,即頁巖氣能否盈利;頁巖氣的生產過程能否做到對環境的影響最小。
斯坦福大學能源政策研究人員于洋的顧慮在于,對于美國,天然氣的價格機制較為成熟,電力市場的價格也沒有扭曲,所以美國熱衷天然氣(頁巖氣屬非常規天然氣)是不錯的選擇,但中國在兩個價格中的問題都比較沖突。
中科院院士戴金星則認為在中國發展致密砂巖氣比頁巖氣更“靠譜”。一般認為,非常規天然氣包括頁巖氣、致密砂巖氣和煤層氣。
還有相當部分的研究者把顧慮放在了頁巖氣開發過程中大量耗水上。即使在美國,水也是制約頁巖氣開發的一個因素,更不要說中國已圈定的開發區域大多在水資源并不富足的中西部地區。
IEA在報告中稱,生產非常規天然氣是一種集約化的工業過程,“一般會對環境造成比常規天然氣開發更大的印記”。由于需要更多口井,還要采用水力壓裂技術,這些都會對當地社區、土地使用和水資源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因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頁巖氣開發者的行動還處于早期階段,目前尚未有當地社區抵制的消息。而先行者美國,從賓夕法尼亞州到紐約州,不僅頁巖氣開發者遭遇強烈質疑,政府的環保部門也被施壓。如果要實現“2015年頁巖氣產量65億立方米,確定至2020年頁巖氣總產量為600億立方米至1000 億立方米”的規模,可以預見中國政府和產業界要面對的阻力。
現實是,政策、業界熱衷于談發展,而對社會、環境擔憂并沒有拿出多少精力來面對。任何能源開發都有環境風險,頁巖氣也不例外。但正如IEA的報告所說,要贏得公眾信心,政府和產業界有很多工作要做。
比如,天然氣行業需要承諾在開發過程的各個階段都奉行最高可行的環境和社會標準。而政府需要依據科學和高質量數據,設計一套適用的監管體系,并配備足夠、合格的監管人員,還要保障公眾對信息的充分獲取。這一套表述被IEA界定為天然氣開發的“黃金準則”。
簡言之,黃金準則強調完全透明、對環境影響進行測量和監測、與當地社區接洽。這個規則還提醒,適用上述黃金規則,會把一口典型的頁巖氣井的總體財務成本增加約7%,但頁巖氣開發一般都有多口井,控制經營成本可以抵消針對環境的這部分額外投資。
前不久,由英國皇家學會牽頭,評價頁巖氣的環境影響,結論是水力壓裂法開發頁巖氣不比其他化石能源開采方式對環境影響更大。這樣的結論恐怕很難為環保者和社區居民接受。
即便如此,恐怕只有在開發者成功解決潛在危害,如空氣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非常規天然氣才能獲得社會、公眾層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