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House)發(fā)布"全球資源展望報告",聚焦資源領域的新政治經濟問題,認為當前全球資源形勢"變幻莫測",預測未來主要資源的需求繼續(xù)攀升、新興經濟體將處于新一輪關鍵資源爭奪的風暴中心、大規(guī)模資源采集仍將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并警告擴張資源供應意味著生產將面臨更具挑戰(zhàn)性的技術和運行環(huán)境。
報告認為,從化石燃料到糧食,從礦物質到化肥、木材,至少到2030年為止,人們對它們的需求都沒有下降的跡象。規(guī)模龐大的能源消費及其附帶的環(huán)境后果,將極大地考驗政府、市場和科技的調節(jié)能力。
中國和印度的高速增長影響了多個能源市場。在過去的十年中,全球對煤、棕櫚油和鐵的消耗量以每年5%-10%的速度上升,而石油、小麥和水稻的增速僅為2%。
資源貿易在過去十年間增長了近50%。這主要歸功于石油、鐵礦、鋼鐵、煤炭、油料和谷物貿易。這些資源進入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原料。除傳統(tǒng)大國和新興經濟體外,新一批發(fā)展中國家可能在未來十年成為重要的能源消費國,比如伊朗、越南、土耳其和泰國。
世界19種主要資源(糧食、木材、魚肉、金屬、化石燃料和化肥等)集中在八大經濟體--中國、美國、澳大利亞、歐盟、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印尼。部分國家集中于某一兩種資源生產,如阿根廷的大豆、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氣、加拿大的鉀肥和鎳,以及智利的銅。對于總產量較小的資源(如棕櫚油和其他特種金屬),產量在主要生產國的集中度甚至更高。
受大規(guī)模外資流入驅動,在資源熱潮中出現了新一批日趨重要的生產國。秘魯成為銅和鋅的重要生產國,安哥拉主要生產石油,蒙古生產銅和煤,莫桑比克生產煤炭和天然氣,巴拉圭成為大豆的第四大出口國。
任何一種資源的未來產量都不僅僅受其可獲得性和價格限制,而且會受其生產所需的其他資源可獲得性及成本影響。未來資源生產、消費機制與全球市場波動及貿易環(huán)境聯系將更為緊密。
報告總結了未來資源發(fā)展的五個趨勢:價格波動成為新常態(tài),環(huán)境變化挑戰(zhàn)傳統(tǒng)開采方式,貿易成為資源沖突前線,資源成為政治游戲,協(xié)同治理是唯一選擇。對此,報告也提出了多項政策建議,如組建"資源30國"以強化領導力、建立國際資源數據庫、大宗商品價格危機期間放棄出口限制等。
世界經濟
美旱情仍將持續(xù)
美國農業(yè)部近日公布月度《全球農業(yè)供應和需求預估報告》稱,2012全年小麥供應量低于預期,但需求高于預期;玉米供應量雖略高于預期,但需求卻遠高于預期。報告公布后,小麥和玉米期貨合約的交易量雙雙飆升。
報告顯示截止到去年12月1日,美國玉米儲備80.3億蒲式耳,創(chuàng)下2004年以來最低庫存量,同比下降17%。農業(yè)部預測到夏末收割時,玉米儲備將會降至6.02億蒲式耳,達到1996年以來的最低存量,尚不足3周供應量。目前干旱影響到美國本土60%的地區(qū),是去年同期受災面積的兩倍。
此外,不久前美國商務部國家氣候評估發(fā)展建議委員會發(fā)布《國家氣候評估調查》報告,使得市場擔憂更甚。該報告整理了過去100年美國和墨西哥的干旱情況,并對未來100年的旱情做了模擬預測,結果顯示"在本世紀美國大部分地區(qū)干旱的概率會不斷上升,在一些地區(qū)干旱會越來越頻繁和嚴重,相信這種趨勢會一直持續(xù)下去"。
法國富人稅流產
2013年財政預算案中,政府將向收入超過100萬歐元的個人征收75%的邊際所得稅。據法媒報道,由于有違公平原則,法國政府擬定的75%高收入所得稅率違憲。法國總統(tǒng)奧朗德接受上述裁決,并立即要求總理根據裁決制定新措施。
奧朗德在競選之時,就提出社會公平公正,讓富人做出更多的貢獻。為踐行競選承諾,上臺伊始便實行稅制改革,包括從總統(tǒng)到政府官員的主動降薪,提高社會團結財產稅(ISF),取消薩科齊時代的給富人減免稅負的"稅盾"。而競選中最具殺傷力的綱領--向年薪超過100萬歐元的"巨富"們征收稅率高達 75%的收入稅--卻遭遇流產。
據估算,政府通過"富人稅"得到的收益對于龐大的財政赤字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從歷史上看,過高的近乎沒收性的征稅,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人們創(chuàng)造財富、積累財富的積極性,最終不利于國家的經濟發(fā)展。而資本的逐利性也決定其會流向更加開放、賦稅更低的國家。過高的富人稅還會導致企業(yè)因招不到頂級人才而削弱國際競爭力,同時增大企業(yè)資產和就業(yè)機會流失的風險,長遠來說并不利于經濟的復蘇。
中國出口回暖,競爭力回升
智庫支持: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
中國海關總署近日公布的最新貿易數據顯示,2012年12月中國進出口規(guī)模雙雙創(chuàng)歷史新高,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10.2%,出口增速從11月的 2.9%大幅升至14.1%,進口增速也從11月的零增長升至6%。2012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38667.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2%。其中出口 20498.3億美元,增長7.9%;進口18178.3億美元,增長4.3%;貿易順差2311億美元,擴大48.1%。
四季度中國出口較三季度明顯回暖,出口好轉的主要原因是:東盟市場的回暖、機械及運輸設備出口的上升,以及中國在全球市場份額的上升。東盟或在近期取代歐盟,成為支撐中國出口增長的最重要市場。機械及運輸設備對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競爭力均有所回升,總體出口產品結構進一步優(yōu)化。
預計2013年出口增速為8%左右,第一季度出口將持續(xù)好轉;預計2012年凈出口對GDP增長貢獻-0.2個百分點,2013年對經濟增長的拖累愈發(fā)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