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公布了“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課題組的最新研究結果。研究結果表明,近期我國持續、大范圍的強霧霾中,含有大量的“毒顆粒”(即含氮有機顆粒物),這種物質可能引起癌癥及其他嚴重疾病。
昨日,記者咨詢中山大學博士生導師、廣東著名灰霾專家吳兌獲悉,雖然近年廣州空氣質量和其他內地大城市相比較好,但在細顆粒物PM2.5中,含氮有機顆粒物就占了兩成多,而且近十年來一直增長較快。
昨日廣州上空籠罩在一片霧霾之中,遠處的高樓若隱若現。
空氣有毒顆粒占比增長
吳兌告訴記者,其實對人體具有毒害性的毒顆粒對于珠三角地區包括廣州來說,早已不是新鮮事。“從2003年開始,珠三角就已經成為世界各地專家研究含氮有機顆粒物的試驗場,因為珠三角是國內最早出現該種有毒物質的地區,這種物質的產生跟經濟發展有密切關系,哪里經濟發達,哪里就先出現。”
吳兌表示,因為廣州早就出現含氮有機顆粒物,所以10年來一直在治理空氣,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從近三五年來看,排除香港、澳門、臺北和高雄,廣州的綜合空氣質量在內地大城市中排名第一,這就是治理的成果。”但是,吳兌強調,雖然廣州空氣在改善,但含氮有機顆粒物這10年來一直增長較快,在 PM2.5的占比中,原來幾乎是零,一躍上升到現在的占比20%~30%。“應該說,原來珠三角的PM2.5中,硫酸鹽占比是最高的。現在硝酸鹽的增長速度一直很快,導致含氮有機顆粒物也一直增加。”
京滬穗霧霾形態不一樣
吳兌表示,從北京、上海、廣州三大城市來看,三地雖然都出現過強霧霾,但是3個城市的霧霾形態不太一樣。“北京的霧霾有沙塵影響的地殼因素存在,廣州則沒有。北京1月份以來出現了5次強霧霾天氣,整體空氣PM2.5的總量或濃度高,但毒顆粒占比低。而廣州空氣的PM2.5總量較低,但毒顆粒占比卻比北京要高。上海則介于兩者之間。”
那么,廣州要如何改善空氣,才能降低毒顆粒的占比呢?吳兌表示,這種毒顆粒主要來自于VOC(可揮發性有機物),因此對VOC的控制和治理至關重要。去年年底,廣東省環保廳已經表態,VOC被列入未來8年廣東空氣污染治理的防控重點,目前廣東率先在全國將VOC排放納入總量控制,逐步禁止銷售、使用高揮發性油漆和涂料。
此外,廣州的發電能源結構也要進行調整,減少燒煤發電。同時,吳兌還認為,廣州近年大力推廣的LPG(液化石油氣),其實沒有CNG(壓縮天然氣)或LNG(液化天然氣)清潔,“未來治理的方向應該用LNG替代L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