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三個多月,國家發改委于本周一再次宣布上調成品油價格,同時,圍繞成品油定價機制再度引發公眾的質疑。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華東政法大學的研二學生趙東海26日向國家發改委發出一封特快專遞,申請國家發改委公開提高成品油價格的法律依據。同一天,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的學生黃雅璟和中山大學的學生鐘恒也向國家發改委寄出了申請公開成品油價格上調依據的郵件。
以趙東海為代表的大學生為什么會有此一問呢?主要原因是國家發改委此次調整油價的理由,有很多公眾看不明白的地方。例如,雖然自去年11月16 日調整油價之后,國際油價出現了震蕩上漲的走勢,但在春節期間出現明顯的下跌行情,特別是在最近一周,國際油價大跌了3.03%,創下今年以來最大的周跌幅。而巧合的是,就在發改委宣布油價上調的同一天,更加依靠石油進口的臺灣卻下調了島內成品油價格。
盡管國家發改委在自己的網站上對此次成品油價格提高給出了官方解釋,“此次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幅度,是按照現行國內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根據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情況確定的。”但對于趙東海來說,這樣的解釋仍然不夠令人信服。比如,國內成品油的定價機制是國內油價與國際三個市場原油價格掛鉤,連續 22個工作日平均價格上漲4%,就進入調整邊界。那么,究竟和哪三個市場掛鉤,為什么是22個工作日,為什么漲幅確定為4%,這些問題是否經過聽證?
其實,在不少專業人士看來,本次國家發改委調整成品油價格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說情理之中是因為早在春節前,“間隔22個工作日”和“三地原油變化率超過4%”兩個條件都已滿足,什么時候調就是發改委的事了,而因為春節假期的原因選擇將調價時間窗口推遲到節后也算合乎情理。意料之外的,則是發改委最終選擇近期國際油價大幅下跌的背景下調價,這個時段的選擇讓人頗感意外,特別是一些油企人士對新華社記者表示了“如果再不漲,這一輪就漲不成” 的擔心之后,難免會有犧牲公眾利益照顧央企利益的嫌疑。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趙東海提出的問題,由于缺乏能源方面的知識背景,他的問題難免顯得有些不夠專業,但像趙東海這樣有了疑問便通過合理的途徑、依照有關法律主動尋求答案的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畢竟,油價上調影響每個公民的利益,但是如果官方對于油價上調的解釋,到了連大學生都不能弄清楚的地步,這至少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現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存在著問題。
而從公眾的角度來說,只要調價的理由足夠充分,成品油價格無論漲跌大家都沒有意見,我們只是希望相關部門在成品油價格制定政策方面,能夠再多一些主動的公開和透明。拿出公眾看得懂的定價機制才是消解質疑最有效的方法。畢竟多一分對成品油定價機制的了解,就會少一分對油價調整的不理解,公眾的各種猜測與不信任也將因為公開而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