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改委公布了成品油價格調整方案,自3月27日起,國內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每噸分別降價310元、300元。
比下調油價更重要的是,發改委調整了成品油定價機制。主要內容包括:將成品油調價周期從22個工作日縮短為10個工作日;取消平均價格波動4%的幅度限制并調整掛靠油種,但是如果10個工作日汽柴油價格變動幅度不足每升5分錢,將不做調整,移到下一次調價合并計算。
這是2009年5月國家發改委公布《石油價格管理辦法》之后的第二次改革。相比前次,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對市場的反應更為迅捷,調價方式更趨務實,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民眾。
縮短調價周期,取消4%的幅度限制,大體上可認為“該調就調”。以往22個工作日的調價周期太過漫長,調價邊界過高,價格信號顯然難以靈敏反映國際油價的變化。極端的例子是,在這樣一個較長的周期內,如果前期20個工作日掛靠油種平均價格已下降4%,而后兩個工作日價格有所反彈,致使總體價格下降幅度因接近但不到4%而不做油價調整,則顯失市場公正。10個工作日的調價周期穩妥而適中,降低調價邊界亦可有效避免因調價而造成加油站堵塞的問題。
但是,總體而言,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仍在原有框架內運行,某些方面甚至有退步,可商榷之處頗多。
中國成品油定價的不透明和不公平一直頗受詬病。成品油零售基準價如何制定?發改委含糊的說法是,以掛靠地原油價格的平均值為基準,加上煉油成本、適當的利潤空間以及關稅、成品油流通費等共同形成。但煉油成本到底是多少?適當的利潤空間究竟應多大?成品油流通費是不是石油巨頭們自說自話?具體的計價公式到底是什么?對于這些消費者非常關心的核心問題,時至今日發改委依然未曾給出答案。
此次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將適當調整掛靠油種,卻并未言明將掛靠哪個地區的油價,帶來諸多猜測。相比以往參照布倫特、迪拜、辛塔三地油價,在透明度上此次改革反而有所倒退。人們有理由擔心:如果掛靠的是高價油呢?
事實上,這樣的擔心并非空穴來風。成品油調價總是漲多跌少,已經讓消費者心有余悸。
近年來,我國進口原油規模不斷擴大,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由2000年的30.2%上升至2012年的57.8%。但即便如此,依然有40%以上的石油供應來自國內。在成品油定價中,這些國產石油“被關稅”了嗎?屬于全民所有的資源又應該以什么樣的價格供應給民眾呢?
價格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尤其是能源價格的改革。在中國的能源價格改革中,成品油價改可謂起步最早,改革步伐最快,但受到的質疑和抱怨也可能最多。如果在不透明中強調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接軌,同時又因循守舊保留行業高度的壟斷化,這樣的質疑和抱怨肯定還將持續。
無論如何,當兩大石油巨頭每年保持著數以千億元計的利潤,而消費者卻承受著高昂的油價,所有的解釋都顯得蒼白。
顯然,成品油價改革的終極目標是市場化,亦即在公開、公正、公平的基礎上打破石油行業的壟斷,讓全社會資本參與進來充分競爭,從而形成市場均衡價格。
由此看,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遠不是最終方案,或者說僅僅是市場化進程中的一個階段性方案而已。關鍵的是,這個過渡不要持續得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