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蕭條至極,歐盟又對中國光伏產業實行“雙反”,中國光伏產業的未來將何去何從呢?
某匿名光伏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光伏產業不應該輕易談復蘇,談復蘇就表明行業對光伏抱有過大的期望,比如鋼鐵行業,他們不會去考慮如何讓鋼鐵需求量幾年內翻倍,而是考慮如何通過去產能化讓行業走入正軌。目前,光伏發電成本仍然過高,這是其被政策和電網左右的根本,所以全行業還是應該將注意力聚集到成本下降和技術提升上來。
2012年下半年以來,光伏利好政策頻傳,裝機目標也不斷提高,年度裝機目標甚至達到了10GW。但光伏企業絲毫沒有感受到政策帶來的利好,中國光伏裝機量也是進展緩慢,所以過度展望未來已經變得沒有意義。
光伏行業自身造血功能極弱,無法從市場中創造價值,大量的價值是從政府補貼中獲得。通俗的來講,即政府補貼給光伏電站投資商,投資商賺到了錢去采購電池組件,電池組件企業再去采購原材料和設備。如果光伏電站投資商無利可圖,則整個光伏行業就會全線虧損,有些看似無虧損的企業也會因資金拖欠等問題而變得“畏手畏腳”,不愿過多參與,這一點光伏工程商和EPC企業深有感觸。
中國光伏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政策問題,而政策問題中補貼資金的發放情況是企業最為關心的。所以,中國光伏市場容量看似很大,上半年在裝機方面卻比不過日本、美國等新興市場,企業觀望氣氛濃厚。2012年上半年,中國光伏裝機量僅為650MW ,全年裝機量卻破紀錄達到了4.5GW,其中去年10份之后出現的搶裝潮發揮了重要作用。搶裝使得很多電站并未并網,以青海省為例,2012年青海省批準建設地面光伏電站43座,而當年并網的僅有6座,大量光伏電站因為啟動較晚,在當年沒有順利并網。2013年中國光伏勢必將重蹈2012年的覆轍,在下半年出現一波小高潮,但全年裝機量不會達到10GW,甚至會與去年裝機水平相當。政策的不穩定和不明確是造成中國光伏終端市場病態發展的根源。
政策細節未定,補貼發放得不得保證,民營光伏企業的投資熱情其實非常低,大家除了等待還是等待,除了觀望還是觀望,展望未來成為了光伏企業活下去的惟一支柱。最近幾年,雖然光伏發電成本大幅下滑,但其比火力發電仍高出很多,至少以現在的成本來看,光伏市場容量不會迅速增加,所有的既定目標也不可能完成,畢竟國家財政補貼是有限度的,這也體現出光伏行業過于貪心,老是想通過國家大力補貼才催生巨大的光伏產業。殊不知,沒有任何行業可以在政府的扶持下發展壯大,國家扶持只能在行業發展的初始階段發揮決定性作用,不能說行業容量已經翻了幾十倍,還要依賴國家補貼,這樣的行業顯然走不長遠。
光伏行業在政策等待中慢慢萎縮,將成為一個逐步慢慢發展的普通行業,而光伏行業的前景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當成本真正具有競爭力時,光伏才能成為朝陽產業,現在行業需看政府顏色行事,反而自吹自擂,這是迂腐和忽悠的典型表現。
光伏行業必定會“活”的很累,因為行業人士自我感覺太良好,投機心理又太強,不愿輕易退出,至少到2014年光伏企業虧損狀態不會改變,盈利更是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