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2月美國原油出口量創下本世紀以來的最高紀錄,當月原油產量更是創下21年來新高,從歐佩克國家進口的原油創下新低。
本月初,美國總統奧巴馬還暗示將支持美國出口液化天然氣(LNG),并稱美國可能在2020年成為天然氣凈出口國。美國油氣生產和出口潛力的釋放,將促使全球油氣格局發生一系列變化。
最重大的變化是我們對未來全球能源供需格局的基本判斷。近來,諸多研究機構認為未來幾年全球能源供需壓力將放緩,國際油價不會出現大幅上漲,甚至認為全球將進入能源充足的時代。這將是美國“能源獨立”對全球油氣格局帶來的最重大的影響。
此外,北美生產能力的提升還將使全球油氣生產多中心的格局更加清晰,油氣供應區域化也初見雛形。在西方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費總量見頂下降的背景下,全球能源供方將更加積極地對接東方。
中期內全球油氣供應充足
EIA于2013年4月發布的《月度能源評論》顯示,2013年2月,美國原油出口量為12.4萬桶/日,比去年同期水平增長一倍多,創下13 年來的最高水平。當月原油產量更是創下21年來新高,達到717.7萬桶/日,17年來產量首次超過凈進口量,即意味著按照最嚴格的統計口徑計算,美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也已降到50%以下。
5月初,奧巴馬還暗示將支持美國出口LNG。奧巴馬稱不斷增加的LNG船將引領美國成為LNG凈出口國,并表示美國到2020年很有可能會成為天然氣凈出口國。而根據EIA的預計,美國在2016年就可能成為LNG凈出口國,2019年成為天然氣凈出口國。
基于此,越來越多的人不僅相信美國可以實現“能源獨立”,全球都可能進入能源充足的時代。最近20年,全球石油消費增加了28%,但探明石油儲量的增速卻達到60%,而且產量增長也與消費增長同速,可見石油沒有枯竭,技術的突破可以不斷釋放埋在地下的供應潛力。隨著投資的增加,未來全球油氣供需形勢或許不會像之前預料的那么緊張。
技術和投資是產量增長最重要的兩個必要條件。波士頓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發布的報告《一個時代的結束:石油峰值論的終結》指出,2009年石油行業的投資較20年前增長了5~6倍,未來幾年資本短缺現象將不復存在。該文還認為美國的能源供求發生根本改變,弱化了全球能源需求增勢。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近期發布的一份報告認為非常規天然氣的開發改變了整個美國對能源的看法,美國聯邦政府應該更加明確國家能源領域的發展方針、促進結構性監管和天然氣出口。
除非常規天然氣外,伊拉克這一老牌油氣產區正在重建。以其排名前三的常規油氣儲量,伊拉克所能釋放出來的生產潛力,將給國際石油市場帶來巨大的沖擊,而這些沖擊甚至是非常規油氣在短時期內無法企及的。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預測,2035年伊拉克石油產量將比2011年增長560萬桶/日(約合2.8億噸/年),出口量可能高達630萬桶/日(約合3.1億噸/年),成為對全球石油出口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和僅次于沙特的第二大石油出口國。在天然氣方面,IEA預計伊拉克將在2020年前后開始出口天然氣,2035年出口量可達近200億立方米。屆時,伊拉克既可以通過管道向鄰國和歐洲出口,也可以通過LNG的方式向亞洲出口,并在價格上具有競爭優勢。
油氣生產多中心格局更加清晰
20余年來,隨著世界其他地區及非歐佩克國家石油儲量和產量的增長,中東在世界石油版圖中的“霸主”地位正被其他國家蠶食。俄羅斯和中亞的常規石油、巴西和西非幾內亞灣的深海石油、加拿大的油砂、南美委內瑞拉的重油,使世界能源格局正進入多油氣生產中心時代,而美國頁巖油氣的迅速發展無疑加速了這一時代的到來。
從儲量上看,中東的石油原本占全球石油儲量一半以上,但20多年來,中東石油在全球石油儲量的比重卻在不斷下降。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的數據,1991年中東的探明石油儲量占全球64%,十年后,中東所占的比例降至55.1%,2011年這一比例降至50%以下,為48.1%,幾乎為近30年來的最低點。
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發布的《2013年國際石油和天然氣市場前景》認為,美國是非歐佩克國家石油產量增長的主力,2012年美國石油產量顯著增加,同比增幅達 92萬桶/日,預計2013年還將增加57萬桶/日。這主要緣于頁巖油產量的增加。在最近高原油價格的背景下,頁巖油的開發投資變得更加活躍,未來的產量將繼續增加,主要來自鷹灘和巴肯等地。
該報告還認為盡管墨西哥、英國和挪威等國的產量下降,但加拿大、巴西等國的產量卻在上升,預計2013年非歐佩克國家的石油產量將同比增加70萬桶/日。如果歐佩克維持當前的生產水平,即3100多萬桶/日,那么全球石油供應將可能超過全球需求,使得供需形勢更加寬松。
從長期來看,世界液體燃料的供應將呈現豐富、多元的趨勢,北美地區頁巖油和天然氣凝析液(NGLs)的迅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常規原油的統治地位。根據歐佩克的預測,2011~2016年,美國和加拿大的原油及天然氣凝析液供應將增加近150萬桶/日,而歐佩克的原油供應在世界液體燃料供應中低比重也從1973年的51%降至2010年的34%,2035年還將進一步降至20%。
油氣供應區域化初見雛形
當美國從歐佩克的原油進口量創下新低的同時,從加拿大的進口和對其出口卻均創新高。這進一步印證了美國石油供應的戰略收縮。和加拿大的緊密合作是美國實現“能源獨立”的戰略依托。
美國的原油出口全部流向加拿大,因為根據現行法律,美國原油出口幾乎全部受到限制,僅加拿大例外,幾乎可以自動獲批。美國之所以加大對加拿大的出口,是因為從墨西哥灣到美國東海岸的運費(船只掛美國旗幟),反而比到加拿大東海岸運費貴(船只掛外國旗幟)。美國的一些煉廠更適合煉加拿大的“酸油”(含硫量高),而美國的一些高質、低硫原油卻適合在加拿大煉。今年2月,當美國原油進口總量創下730萬桶/日的17年新低時,從加拿大進口的原油卻達到280萬桶/日的歷史新高。由此可見,美國和加拿大油氣市場的一體化程度之高。
在這種區域合作的示范作用下,全球油氣市場隱約呈現出一種區域化的趨勢。多個油氣生產中心的興起,也將促使各大消費中心就近尋找新的油源,反之,油氣生產區也會積極對接主要的消費中心,以保證自己的消費市場和油氣出口安全。
在此背景下,美國率先鎖定了鄰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以及南美的委內瑞拉等諸多產油國,并將觸角延伸至大西洋(600558,股吧)東岸,形成“大西洋供需區”;西歐發達國家在不得不依賴俄羅斯的情況下加大了從中亞北非進口的力度,形成“環歐供需區”。而以中、日、韓、印為代表的東亞消費中心,則更加明確中東這個主渠道,中國應試圖拓展俄羅斯、中亞的油氣進口,聯合東亞國家確定“中東—東亞”供需大布局,通過中亞從陸上打通與中東對接的通道,打造“中東—東亞”的“大中東戰略”,以此形成“環亞供需區”。
西方發達國家能源需求總量的下降,更加突出了亞洲國家在能源需求版圖中的地位,全球“能源生產中心西移,消費重心東傾”的趨勢日漸明顯。全球能源供方都將目光瞄準了東方,尤以中東為甚。俄羅斯、中亞,甚至遠在大洋彼岸的加拿大、地球另一端的委內瑞拉、安哥拉都在積極開拓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市場,毫無疑問,全球能源供方將更加積極地對接東方。
LNG出口或成美國地緣政治利器
LNG出口在美國一直頗受爭議,但目前有跡象顯示奧巴馬將考慮將LNG出口視為地緣政治利器,支持LNG出口,以擴大外交影響。5月初,奧巴馬稱不得不在LNG出口和降低美國中部能源成本上做出決定,并暗示不斷增加的LNG船將引領美國會成為LNG凈出口國。
根據美國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FERC)今年4月更新的5月份全球LNG預計到岸價,美國萊克查爾斯港(Lake Charles)LNG到岸價格為3.79美元/百萬英制熱量單位($/mmbtu),約合0.85元/立方米,而英國和西班牙的到岸價分別為10.17$/mmbtu和11.78$/mmbtu(約合2.26元/立方米和2.62元/立方米),中國和日本的到岸價分別為 14.55$/mmbtu和14.95$/mmbtu(約合3.23元/立方米和3.32元/立方米)。美國LNG和歐洲的價差約為7$/mmbtu(約合1.6元/立方米),和亞洲的價差則仍高達11$/mmbtu(約合2.43元/立方米)。
巨大的價差仍將使美國LNG出口極具吸引力。據外電報道,目前至少有19個新增LNG出口終端向美國能源部提出申請。有外媒今年1月預計,如果所有申請獲批,這些終端每天將出口250多億立方英尺的天然氣(約合7億立方米/天),相當于美國國內天然氣消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日前,日本三井物產、三菱商事和日本郵船同美國桑普拉能源公司(Sempra Energy)達成協議,將在卡梅倫(Cameron) LNG項目中入股33.2%,以獲得美國長期穩定的LNG供應,這也是日本首次參與投資美國LNG生產和出口項目。東京電力已經同三井物產和三菱商事談判,計劃在從2017年開始的20年時間內,從卡梅倫項目每年購進80萬噸LNG。日本和美國并沒有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
預計2015~2035年,天然氣出口將為美國經濟增長貢獻7000億美元,并為美國年均創造21.3萬個就業機會。今年2月,代表美國500 多家油氣企業的美國石油協會呼吁能源部批準天然氣出口,但美國化工行業等下游部門反對天然氣出口,認為這將提高美國國內能源價格,削弱其能源成本優勢。陶氏化學公司、伊士曼化工、美國鋁業等相關行業巨頭還發起了一個名為“美國的能源優勢”的組織反對國內天然氣出口。
但有外媒認為,近來的跡象表明,奧巴馬政府將把能源出口視為美國贏得地緣政治優勢的新砝碼。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湯姆·多尼倫4月底講話稱,能源增產使美國更有能力實現國際安全目標,弱化天然氣傳統供應方的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