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至22日,受昆明市政府委托,昆明市環保局、市環保聯合會邀請,記者跟隨由部分市民、網民、專家和媒體組成的19人考察團,再次趕赴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參觀考察中石油欽州1000萬噸煉油廠項目,并對當地生態環境狀況進行實地走訪調查。
欽州位于廣西南部沿海,北距南寧120公里,東距北海115公里,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交通樞紐。2010年9月投產的中石油欽州煉油廠坐落在欽州港經濟開發區,距離欽州市區28公里。
廣西地處熱帶季風氣候區,盡管連日陰雨綿綿,最高氣溫仍達到30多攝氏度,悶熱難當。廣西首府南寧通往欽州的高等級公路沿線丘陵起伏,樹林郁郁蔥蔥,道路兩側村莊林立,大小水塘星羅棋布。不經意間,一些不知名的鳥兒從林間、水面上撲騰而起,當地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可見一斑。
從欽州市區出發,穿過被當地人稱為“母親江”的欽江,沿著寬闊筆直的欽江大道,考察團直奔28公里外的中石油欽州煉油廠。半個小時后,一片面積頗大的開闊地躍入眼簾。不遠處在一排排高大的廠房、很多密閉的罐體和彎彎曲曲的管道間,矗立著幾根數十米高的煙囪,廠房周邊種著各種高大的樹木。“這就是中石油欽州煉油廠!”隨行的廣西國旅導游陳瀚峰說,他每月都帶旅游團來欽州一兩次,“著名的三娘灣景區附近的海區生活著中華白海豚,景區離欽州港不遠。如果煉油項目有污染的話,可能就看不到對水質要求很高的白海豚了。”
順著石油大道巡視一圈后,考察團被帶到距離煉油廠僅一路之隔的一座山林前,山上高大的樹木,綠蔭如蓋,滿目蒼翠。山頂上建有一個觀景亭,可俯瞰煉油廠全景。
站在山上俯瞰,占地3000余畝的煉油廠一覽無余,東邊高聳的煙囪口看不到黑煙冒出,也聞不到異味;西邊20多個巨大的柱型、球型罐體間不時升騰出淡淡的白煙,負責接待考察團的中石油廣西石化公司安全副總監韓蘭生解釋,“那是減壓蒸餾裝置釋放的水蒸氣。”偌大的廠區聽不到機器的轟鳴聲。“煉油廠在生產嗎?”記者問。“在生產啊,一直在生產!過一會兒我還要帶你們進到廠區參觀。”韓蘭生回答。
“現在的煉油廠與我年輕時工作過的工廠截然不同,聽不到機器的轟鳴聲,也聞不到難聞的氣味。很直觀的判斷是,設備工藝先進,密閉性能良好。”考察團成員、國家環境保護工業資源循環利用工程技術中心教授、注冊環保工程師劉應隆感慨地說。
與煉油大型設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廠區以南兩三公里處,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這就是欽州港居民的集中居住區。廠區以西7公里處,就是當地著名的紅樹林保護區。遠遠望去,保護區內山巒起伏,郁郁蔥蔥。
山腳處,69歲的當地村民張求星(音)在距離煉油廠不到一公里的路邊開了一家小賣部。他告訴記者,“煉油廠投產兩年多來,從沒有聞到過異味。”韓蘭生介紹,當地環保部門對廠區排放進行全天候實時監控,同時在廠區周邊水域設有18個海洋水質監測點,“如果有任何不達標排放,絕對逃不過環保監管部門的火眼金睛。”
遠觀煉油廠后,考察團徑直來到煉油廠大門口。按照規定,除員工外,所有外來人員進廠前都要接受安全培訓,并且不得攜帶相機、手機等進廠。廠方解釋,煉油廠是高溫高壓、易燃易爆場所,安全是第一要務。鑒于考察團此行的目的,廠方會開放凈水廠等處給考察團拍照攝像。
進行了一系列安全知識培訓后,廠方為考察團播放了一個近10分鐘的宣傳片,通過聲音、影像讓大家了解該項目
2007年11月8日,中石油廣西千萬噸煉油項目在欽州開工建設;2010年9月8日,項目建成投產。該項目總投資151億元,主要包括1000萬噸/年常減壓蒸餾、350萬噸/年重油催化裂化、220萬噸/年連續重整、220萬噸/年蠟油加氫裂化等10余套主體生產裝置,以及公用工程、灌區、碼頭及碼頭庫區、鐵路專用線等配套工程。
該項目是廣西迄今為止單項投資最大的項目,填補了我國西南地區無大型煉油廠的空白,有效拉動當地基礎設施、交通物流、下游產業、社會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同時,每年還可向西南地區供應830萬噸汽油、柴油、航空煤油、液體石油氣等燃料,以及90萬噸聚丙烯、芳烴等石化產品,大大緩解了西南地區成品油短缺局面。
宣傳片顯示,該項目采用當今世界先進的、環保的全加氫工藝流程,生產的油品全部達到歐標準,70%達到歐標準;建立了環境風險事故水污染三級防控系統,并將污水排放標準由原來的國家二級調高到國家一級,污水回用率達70%以上,清潔生產達到世界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