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石油大繁榮一直牽動著沙特阿拉伯的敏感神經。早在去年國際能源署(IEA)就曾預計,到2020年,美國將超過沙特,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今年5月又有預測稱,未來5年北美將主導全球的石油產量。這些消息不僅打擊著這個海灣巨頭的石油威望,還對該國長期的經濟福利造成潛在威脅。
關于沙特的石油前景,官方糊涂的回應更令人唏噓。4月,短短五天內,兩名沙特高級官員對本國的石油生產計劃給出了兩個不同的版本。
4月25日,沙特王子、情報總局前局長圖爾基·費薩爾在哈佛大學演講時表示,沙特計劃到2020年將石油產量從目前的1250萬桶/日提升至1500萬桶/日,這一數字可讓沙特重回世界第一大石油生產國的寶座。
而五天后,沙特石油部長納伊米在美國華盛頓特區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演講時,否認了圖爾基的說法,并傳達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信息:“我們沒有類似的到2030年或2040年石油增產計劃。沙特真的不需要將日產量提升至1500萬桶。”
“250萬桶/日”增與不增到底意味著什么?事實上,250萬桶相當于墨西哥、科威特、伊拉克、委內瑞拉和尼日利亞主要產油國的原油日產總量,也就是說這250萬桶/日增加與否事關全球。
也許有人將圖爾基浮夸的計劃解釋為對石油業的不了解。但在沙特,產出多少石油首先是個政治決定,所以圖爾基作為王室成員,其觀點往往以政治目的為重。而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工程師出身的納伊米則更傾向于經濟利益。
沙特是一個嚴重依賴石油收益的國家。阿拉伯之春爆發后,沙特的金融負債率迅速攀升。更可怕的是,這個石油王國已成為世界第六大石油消費國,比主要的工業大國如德國、韓國、加拿大的消費量還大。隨著沙特居民以及王室石油消耗的激增,沙特每天的出口量僅為700萬桶。
這意味著,沙特要想維持經濟增長,必須保證油價在盈虧平衡點以上。“近年來,確保盈虧平衡的油價也水漲船高,1997年為20美元;2006年為27美元;現在已經漲到了100美元左右。”納伊米說。
據阿拉伯石油投資公司數據顯示,目前的盈虧平衡價格是每桶94美元,低于布倫特原油價格。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改革,盈虧平衡價格將會進一步提高。另據利雅得Jadwa投資機構預測,到2020年,盈虧平衡價格將達每桶118美元。由于沙特貨幣局的現金儲備迅速流失,到2025年盈虧平衡價格將飆升至每桶175美元,2030年可能超過300美元。這將沙特推向兩難的境地:是為平衡預算,鉆得更多的油薄利多銷,還是減產以減少全球供應量,賣得一個好價錢。
這是個博弈的過程。兩位官員都明白石油收益是沙特王室的生存核心,但糾結之處在于,未來幾年是多鉆還是少鉆。圖爾基認為,沙特石油產能應與全球經濟增長同步,但納伊米更傾向于保存實力,如有必要甚至放緩增產步伐。借鑒此前經驗,納伊米的方法或許更奏效。自1980年以來,隨著世界經濟跨越式增長,國際油價翻了兩番,但坐擁世界1/5石油儲量的沙特產能僅小幅上漲。
納伊米不愿增產的另一個解釋就是,沙特阿美勘探部門前高管侯賽尼曾表示,沙特可能夸大了40%的石油儲量,所以未來很難維持目前的產量水平。如果情況正如侯賽尼所說,那么解決方法只有一個:如果美國鉆得多,沙特就干脆少鉆,拖延產量的增加,保持供需關系吃緊,維持價格的高位運行。
有關沙特鉆多鉆少的爭論并不是一個學術問題,而是一個影響世界的經濟問題。可以肯定的是,沙特的決定將對全球能源市場產生巨大影響。
在競爭激烈的國際油市,石油供應量取決于生產者的地質儲量和成本費用。一方面,美國僅擁有全球石油儲量的2%,卻期望日產量超過儲量高于自己 10倍的沙特,這或許是個錯誤的決定;另一方面,沙特始終將自己看作一個不斷滿足消費國的需求、負責任的產出國。但隨著全球需求的與日俱增,沙特或將這種增產的態勢放緩,畢竟美國手握天然氣這張王牌,一旦美國的小型汽車以及卡車廣泛使用天然氣等氣體燃料,交通工具燃料將趨于自由化和多元化,那么燃料市場將不再只由利雅得決定。而隨著石油消費者被迫支付與日俱增的盈虧平衡油價,沙特的金融負債率不斷攀升,這個石油王國或許不應該開源,而更應該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