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最該市場化的地方,總有行政因素在添亂。有意思的是,這個行政的無形之手似乎最仇恨上漲的東西,無論是指數還是熱門的概念,只要一漲,就冠以泡沫之名。
最近,市場火熱的余額寶互聯網金融和手游新媒體概念很火爆,于是有關部門發話了,相關公司停牌核查。從規范制度上講,交易所讓一個公司停牌核查,本身是沒有什么過錯的,關鍵問題是,這個核查的理由在哪里?我們可以解釋的一個理由是,這個概念股短期漲幅過大,風險在積聚。但是,如果我們按這個理由去梳理,就會發現其實很勉強,因為照這個理論,那就是這些概念股有泡沫,買入絕對要虧錢。笑話的是,目前買這些股票的投資者沒幾個虧錢的,倒是買中國石油這樣的公司虧得一塌糊涂。那么,中國石油該不該經常停牌核查一下自己為什么公司的股價一直是跌跌不休?
市場的歸市場,既然都說了股票買賣有風險,入市要自愿,既然是自愿的,為什么一定要人為去控制?管理層要做的,是把莫須有的投資風險強加給一個新興產業公司,還是去把整個股市的投融資定位搞好,去多找點能長期投資股市的資金,去把A股真正做成中國經濟的晴雨表,不要只做圈錢市。要知道,現在投資者怨憤最大的不是市場有幾個火爆的熱點自己沒趕上,而是虛假圈錢,而是買到中國石油這樣的“偽藍籌”虧錢,是買到一大批包裝上市的公司。中國石油一直是樹給二級市場投資者的標桿與典范,腳踏實地,八方呵護,實際情況又如何?允許它那么高的價格發行,圈了錢就不管二級市場投資者的死活。
再說,互聯網金融該不該炒?A股中的新興產業公司現在大力倡導的經濟轉型之中該給予怎樣的市場定位與估值?有關部門也該拋棄一些陳舊的思維與觀點了,照這種監管思路,中國怎么可能出得了微軟?怎么可能出得了蘋果?怎么可能出得了facebook?最牛的社交網站facebook現在在美國的市盈率是2452倍,如果它在中國上市,是不是該天天被停牌?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亞馬遜2012年虧損3900萬美元的,現在是每股284美元,如果在中國上市,是不是該天天被核查?
想當初,我們為了把有限的 “圈錢”資源給中國石油、中國遠洋這樣的公司,把新浪、百度、阿里巴巴、盛大拒之于A股之外,逼得它們遠走他鄉。現在,我們看看究竟是哪些行業與企業影響著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方向?所以,不要再行政性地為市場化的炒作熱情潑冷水了,新興產業既然肩負著中國經濟轉型的重任,就應該給予更多的市場空間,實業與資本市場都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