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頁巖氣革命不僅僅改變了美國的能源業版圖,其還振興了美國的石化行業。如今,美國石化工業正處于高贏利時期,相應的,美國快速轉變為一個石化產品出口大國。除非油價再次暴跌,否則相比東亞和歐洲競爭對手,美國的石化產業將繼續擁有成本優勢。
7月16日,全球能源及大宗商品報價商阿格斯旗下的阿格斯DeWitt的亞洲及中東地區化工品副總裁Anu Agarwal在上海表示,美國賓州、北達科他州和德州是頁巖氣的主產地。美國能源情報署的報告顯示,現在頁巖氣已成為了美國最主要的天然氣生產來源,這一趨勢在未來幾年仍會繼續下去。
Anu Agarwal稱,頁巖氣的激增,大大降低了美國整個天然氣的價格水平,于是,裂解商在生產乙烯時,開始大量使用頁巖氣中的乙烷和丙烷。
乙烯是制作塑料的主要原料,被稱為化工之母。Anu Agarwal稱,在美國,頁巖氣中的乙烷已經取代了石腦油。2007年時,美國只有不到50%的乙烯生產原料為乙烷,到去年,這一數字上升到了70%。
在頁巖氣革命的背景下,美國的石化產業也開始重新煥發青春。2009年,陶氏曾宣布計劃關閉一個位于新奧爾良州外密西西比河岸上的乙烯生產設備。不過到了2011年,陶氏又宣布將再次啟用這處設備。陶氏此后還宣布將在德克薩斯州的弗里波特建一所全新的乙烯生產工廠,這是該公司在墨西哥灣沿岸進行的十幾處擴建和新建廠房中的一處。這些工廠的產品將在陶氏建于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其他工廠進行深加工提煉,最終出口。
“歐洲與中國的煉廠將面臨很大的壓力,因為它們的乙烯成本高出不少。在這些地方,石腦油仍然是生產乙烯的主要原料。”Anu Agarwal稱。
頁巖氣帶來的蝴蝶效應還遠未結束。由于產量激增,天然氣價格的下跌促使美國鉆探商轉而去勘探頁巖油,另一種非常規的油氣資源。
美國的鉆探設備從含氣區塊——比如路易斯安那州的Haynesville Shale,搬遷到含油區塊,比如德克薩斯州的Permian Basi和Eagle Ford Shale等地。
阿格斯的數據顯示,美國的產油量在過去的兩年內上升了35%,去年的增速達到了16%,這是美國1859年開始產油之后,最快的年增速。美國的原油日產量將由之前的780萬桶增至今年的890萬桶。這樣的增量主要來自Eagle Ford和Bakken這樣的頁巖油生產區。
BP預計,今年,美國將超越俄羅斯與沙特阿拉伯,成為全球最大的液體燃料(即石油與生物質能源)生產國。
“現在美國的汽油需求在不斷走低,但是煉廠開工率卻不斷走高,這是由于美國已由成品油凈進口國,轉變成為凈出口國,煉油廠會把汽柴油出口到像墨西哥、巴西這樣的拉美市場。”Anu Agarwal說。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頁巖油品質極高,屬于輕甜(輕質、低硫)原油。
Anu Agarwal稱,Bakken和Eagle Ford的頁巖油,要比布倫特和西德克薩斯的原油都要輕。當這些煉油廠商大量使用這些頁巖油后,產生的石腦油這些較輕的組分產品的量要比過去上升很多。一些中間的餾分,比如汽油、柴油等的比重在降低,眼下Bakken以及Eagle Ford的頁巖油出產的石腦油比重在35%—40%之間。而傳統的輕質原油種類只有22%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