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委員會27日宣布中歐已就光伏貿易爭端達成“友好”解決方案。觀察人士認為,由于這一爭端是中歐貿易史上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摩擦案件,因此解決方案的達成,不但使雙方避免了在光伏貿易中的“雙輸”,也為中歐解決其他貿易爭端提供了良好先例。這表明,對話和磋商是解決貿易爭端的明智選擇。
同時應該看到,未來的中歐貿易之路難以一帆風順,近期還將遇到歐盟發起的“光伏反補貼案”和“電信設備案”等難關。這些難關還需雙方攜手跨越。
歷盡艱辛 水到渠成
歐盟委員會貿易委員德古赫特27日表示,經過數周緊張談判,中國與歐盟就光伏貿易爭端達成“友好”解決方案。“我對于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出口商提交的價格承諾協議感到滿意,這對中歐雙方來說都是一直在尋求的友好結果,”他說。
中歐就光伏貿易爭端的對話過程充滿曲折。自歐盟去年9月啟動反傾銷調查以來,商務部和中國機電商會組成的談判團隊已與歐委會展開多輪磋商,談判一度破裂。今年6月初歐盟做出初裁,決定自6月6日起對產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及關鍵器件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如果中歐雙方未能在8月6日前達成解決方案,反傾銷稅率將會升至47.6%。
經過艱難談判,中歐達成妥協,使雙邊經貿關系免遭沖擊。一位不愿公開姓名的歐盟資深律師告訴記者,歐委會之所以從最初的“漫天要價”逐步退縮,根本原因是缺乏各成員國的政治支持。
據了解,在歐委會5月底就光伏案初裁結果組織的一次征求意見中,包括德國、英國在內的18個歐盟成員國投票反對征稅,僅有4個國家贊成,其余國家棄權。分析人士認為,雖然此次投票不具法律效力,但成為德古赫特的一嘲滑鐵盧”,使他底氣盡失。
此外,歐委會的征稅決定還缺乏廣泛的民意基礎,因為將中國產品擋在歐洲之外將造成歐洲光伏市場的萎縮和就業機會的減少。代表歐洲750多家光伏消費類企業的歐洲平價太陽能聯盟就多次以不同形式公開抗議歐委會的征稅決定。
這位歐盟律師說,雙方能夠達成妥協的另一原因是,中國總理李克強在5月訪歐期間表明中方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立場,并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就通過對話解決光伏爭端達成重要共識。此后李克強又與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通電話,進一步明確了通過磋商解決爭端的方向。
意義深遠 前路仍艱
分析人士指出,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是歐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雙方光伏貿易爭端的“友好”解決意義深遠。首先,這避免了中歐之間爆發大規模貿易戰,對于出口增速放緩的中國和陷入經濟衰退的歐洲都是好消息。
其次,中歐就解決光伏產品貿易爭端達成一致,對雙方都有利,一方面使中國年輕的光伏產業免遭重創,另一方面也使歐洲能夠繼續享受產自中國的質優價廉的光伏產品,有利于其繼續推進低碳經濟。
分析人士認為,中歐經貿近來頻頻出現爭端,涉及陶瓷產品、有機涂層鋼、電信設備、葡萄酒等。雙方通過對話妥善解決了光伏案這個“重量級”爭端,對于改善雙邊經貿關系的氛圍大有裨益,也為今后解決其他貿易爭端提供了良好先例。
當然,中歐經貿摩擦并未因光伏案的暫時解決而徹底消除。僅就光伏案來說,反傾銷案一波未平,反補貼案很快將一波又起。按照歐盟相關程序,歐委會擬于8月宣布對中國光伏產品反補貼調查的初裁結果,其結果殊難預料。
與此同時,歐盟還威脅對中國的通訊設備供應商華為和中興展開貿易調查。今年5月,歐委會宣布“原則上決定”對產自中國的無線通信網絡與關鍵設備展開反傾銷與反補貼調查。有專家說,光伏爭端的暫時解決可能會使德古赫特的立場有所緩和,從而對電信設備案更加謹慎。但另一種觀點認為,光伏貿易爭端暫歇,反而使德古赫特能夠“放開手腳”開展對電信設備案的調查。
分析人士指出,電信設備案的涉案金額雖然低于光伏案,但由于電信設備制造業屬于戰略性高科技產業,其意義不亞于光伏案,因此中歐雙方能否“乘勝追擊”,繼續通過對話友好解決,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