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中關于解決光伏面板貿易爭端的價格承諾協議正式生效翌日,歐盟委員會周三(8月7日)公布關于對中國政府是否對本國光伏業提供貿易補貼的初步調查結果。
歐委會一名官員指出,鑒于歐中新近在光伏面板反傾銷爭端中達成價格承諾協議,即使歐委會的調查結果確證中方有補貼行為,歐盟也不會采取制裁措施,因為,有了價格承諾協議,歐洲業界應該不會再因廉價競爭而受損。
8月7日一期的《南德意志報》發表短評指出,德國及歐盟的光伏產業與中國同行競爭迄今失利的最終原因還在自身,努力在技術上保持領先地位,才是生存下去的關鍵:
“德國先行者們已經被甩在了后頭。曾以自己的迅速成長使德國傳統的能源康采恩陷入窘迫境地的那些個革命者,恰因自己的衰落而岌岌可危。……此地光伏業的未來可能會完全不同于主管經濟事務的政治家們現在的想象。
以其現有的形式,德國生產商們不論如何都難以生存下去。海灣地區的酋長們或來自紐約的風險基金對國家和地區感受的諒解不會超過對巨大債務的憂慮。精于計算的基金會經理們會自問,在亞洲規模大得多、設備更新的工廠生產成本更低,又有何必要在薩克森和勃蘭登堡州建廠?他們更關心的不是廠房,而是品牌、技術和德國的員工,—所有同大型太陽能電廠的計劃有關的一切。
有一點是清楚的,那就是:光伏業遠未奄奄一息,相反,相關技術還處在其真正獲得突破的前夜。今天,在德國和許多其它國家,來自自家房頂的光伏電能已經比供應商的電能更加便宜。大型光伏電廠已可以同煤電廠一樣的成本發電,而且沒有煤電造成的環境污染。技術正快速向前發展。德國生產商們必須徹底轉變,集中開發高技術,潛心關注發明創造。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同中國進行的圍繞綠色未來的這場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