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層氣就像是一塊日漸稀缺的“羊脂玉”,人人都想據為己有,認為它有足夠升值空間。但煤層氣畢竟是資源,深埋在地下百米或千米,看不見也摸不著。以什么樣的方式開采,才能讓它最大化升值,想像和現實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數據統計,我國埋深2000米以上的煤層氣有36萬億立方米,是繼俄羅斯、加拿大之后的第三大煤層氣儲量國,發展最快的山西省煤層氣資源量約占全國總儲量的1/3。目前,中石油已在沁水盆地建成了中國第一個數字化規模化煤層氣示范基地,實現了管網外輸和商業化運營。
隨車來到山西晉城,大小煤層氣廣告牌向你展示,這里是煤層氣開發的熱土。有中石油、中聯煤、晉煤集團以及國外的格瑞克等眾多企業在這里淘金。
淘金者眾多,但淘到的金子是否眾多?各家有各家的算盤。
煤層氣的“高儲低滲”,注定了煤層氣開采難度大。十里不同天,煤層氣的開采也存在這種現象。同樣一個區域,南北東西儲量不同、地質條件差異,導致單井產量不同。同在沁水盆地的長治和晉城,僅相距百公里,但晉城的開采經驗到了長治并不完全適用。技術上的短板,也是制約煤層氣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難題。國外先進的煤層氣技術到中國水土不服,國內煤層氣技術處于探索發展階段。煤層氣單井存在“低、短、快”的現象,既產量低,高峰期短,衰減快,現有技術還不能突破這個瓶頸。
地質評價、鉆井、排采、外輸等各項技術的融會貫通,協調配合,才能提升煤層氣產量,保證采而不賠。礦權、資金、技術,三者相輔相成,才能在眾多煤層氣開采企業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煤層氣礦權之爭、產建速度之爭、技術之爭、管網建設之爭一直沒有停止。礦權是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競爭最激烈的部分。據我所知,沁水盆地煤層氣礦權之爭從開發之日就硝煙不斷。有煤層氣企業間的競爭,也有煤炭和煤層氣企業間的競爭,雖然國家嚴格規定,煤炭和煤層氣礦權分離,采煤的沒有采氣權,采氣的也不能采煤,且還有先采氣、后采煤之規定。但“美玉”豈能落入旁人之手,人人都想擁有而為之快。
最新出臺的《山西省關于加快推進煤層氣產業發展若干意見》,就提出鼓勵擁有煤炭礦業權的企業申請煤層氣礦業權,這樣不是更加劇了礦權之爭嗎?沁水盆地這個古戰場,豈不要上演現代板的七國之戰了嗎?
守土興邦,從事煤層氣開發的企業能不能靜下心來,在自己的礦權范圍內多下些功夫,多些技術上的投入,探索不同區塊、不同埋深、不同滲透率下的開采技術,為日后大規模的發展做一份貢獻。而不是守土拓疆,一味的追求領地面積有多大。面積大了,投入不足,技術支撐不夠,不僅不能提升開采質量,反而會適得其反。在下游管網建設沒有配套跟上時,上游開采的煤層氣只能放空,這樣本是清潔能源的煤層氣反而成了環境污染的禍害。
從宏觀來講,是不是有一個部門來整合煤層氣企業,不要各占一地,不管資金技術行不行,就上馬開采。煤層氣單井間的串聯溝通也是有一定距離的,如果開采企業眾多,井間距離過密,同樣不利于開采。要有一個部門來統一規劃,這樣不僅有利于開采企業,也有利于地方環保。
煤層氣是“美玉”,但要心平氣靜的對待,是你的就好好收藏,等待升值,不是你的,就看看,只當養養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