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國務院國資委主任、黨委副書記蔣潔敏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調查。再加上此前中石油已有4名高管落馬,一批中石油處級干部也同時遭到調查,中石油系列腐敗案呈現明顯“窩案”特征。“窩案”往往是一個單位內領導帶頭,多人合伙,因此往往辦一案導致管理層全軍覆沒。中石油案涉及人員職位之高、涉事人數之廣,則可謂二者兼具,令人觸目驚心。
曾幾何,人們一直質疑:誰來監管中石油?誰動得了中石油?誰來問責中石油?然而,短短一周時間內,中石油4位高管及前任“掌舵者”蔣潔敏轟然落馬。基于中石油在國民經濟中的分量,也基于涉案人員在企業中的地位,這一次的沖擊波毫無疑問已經超越了6年前的中石化總經理陳同海案。此番地震,世界矚目!多家與其有關聯公司均受到重創!目前,中石油作為債務人共欠23家“寄生伙伴”(均為上市公司)短期應付賬款總額就達11.2億元。
反思中石油案,首先必須面對這樣一個殘酷現實:能源企業貪腐者不止是這五人,有問題的也不僅是中石油。因此,中石油“窩案”帶來更多是的警示。
警示之一,無論腐敗分子藏身何處,最終都將暴露并被查處。無論職位有多高,貢獻有多大,依法反腐,沒有例外。黨中央對打擊腐敗分子絕不姑息手軟,要將“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落到實處,特別是對腐敗窩案敢于一窩端。中石油“窩案”被查,給包括國有能源企業高管在內的所有公職人員再次敲響了警鐘:莫伸手,伸手必被捉。黨和人民在監督,萬目睽睽難逃脫。
警示之二,能源企業存在的腐敗現象必須高度重視,必須始終保持高壓態勢。盡管近年來能源企業內部管理水平提高不少,但在財務監管及內外部監督機制方面仍存在不少漏洞,且帶有一定的普遍性。絕大部分能源企業主要負責人權力過于集中,缺乏有效監督制約,容易導致濫用權力。這樣容易產生尋租空間,出現權錢交易,出現“體外循環”。此次出事的中石油高層,此前均是分管一方的“諸侯”大將。中石油“窩案”再次警示能源企業內外部約束監督機制仍待強化。如果說能源企業改革需要猛擊一掌才能前行的話,中石油窩案就是一記重拳。
警示之三,打破石油行業行政壟斷迫在眉睫。市場經濟改革如今遇到的最大難題,即如何在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情況下破除行業行政壟斷,讓壟斷的國企充分參與市場競爭,讓壟斷的利潤率與市場平均接軌,讓制造壟斷的行政力量消失。腐敗是壟斷的孿生姐妹。
自上個世紀90年代末原石油部解體、兩大國有石油公司成立以來,中國的石油行業改革雖然小有成效,但其壟斷格局始終未曾破除,而這也給諸多系統內高管提供了較大的灰色斂財空間。中石油多年來從壟斷利益集團發展成寡頭集團,其實際壟斷利益被少數人獨占,給公司發展帶來巨大問題,同時給中國股市、環保、能源安全都帶來重大問題。中石油這一體制性“窩案”倒逼反壟斷提速。如果不打破上述石油行業近乎夸張的行政壟斷,市場經濟改革是無法繼續的。未來的中國,只有徹底打破行政壟斷,市場經濟才有出路。困境之下逼出市場化改革之路,不是偶然應是必然。這是世界潮流,也必是中國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