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記者從中國海洋原油總公司(下稱“中海油”)官網獲悉,2013年,該公司在中國近海將推出25個區塊,供其與外國公司進行合作。
據中海油公布的信息,這些意圖合作開采的區塊既包括渤海灣、東海等傳統的近海油氣區塊,也有南海海域多個待開發區塊。其中,后者更是占了本次開放區塊的大頭。
“尋找國外公司合作,實際上是全球能源開采的大趨勢之一。”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一方面,中方能借助外方的資金和技術,共擔風險;另一方面,從長遠看,可以保證中海油的產量,乃至中國的原油供應。
南海17個區塊尋求合作
去年以來,中海油一直在積極開放油氣區塊,尋求與國外公司的合作。去年4月,中海油總公司就與意大利埃尼石油公司就南海30/27深水區塊簽訂產品分成合同,進行深海探油。英國石油公司(BP)今年7月也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繼取得了南海42/05和43/11兩處深海油田區塊的“參與權” 之后,又獲取了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54/11區塊合作開發的合同。
與此同時,為了更大規模地開采中國近海的油氣資源,去年6月23日和8月28日,中海油兩次在官網推出油氣區塊招標的信息,共涉及35個區塊。
如今,中海油又一次公布了區塊招標的信息。公開信息顯示,中海油本次渤海灣開放了兩個區塊,東海開放了3個區塊,南黃海也公布了3個區塊信息。其中,這些區塊大多屬于淺水區塊,水深20米-60米。
“淺海油氣開采一直是中海油的優勢,此次開放的目的,更多地還是加快這些區塊的開發,保障中海油的油氣產出當量。”林伯強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相較而言,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源,中國要加強的還是深海油氣區塊的開采。”
事實上,在本次中海油公布的信息中,像前幾次一樣,南海的深海區塊一如既往地成為了“大頭”,共列出了17條資料。其中,面積最大的是 55/12區塊,位于鶴山、長昌凹陷內,面積6498平方公里,水深達1500-3000米。面積最小的是29/27區塊,位于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內,面積740平方公里,水深700-1000米。
在林伯強看來,深海油氣勘探和開發尋找國外能源公司合作是對的,“一方面,國外企業確實有技術上的優勢和操作經驗;另一方面,中海油也可從中進行借鑒,為未來的單獨開發做充分準備”。
保障原油供應
對于上述舉措,昨日有外媒分析稱,邀請外國公司參加數量空前的中國近海深水區塊的招標活動,是中國為提高國內石油產量所做的嘗試,“因為過去十年中國石油產量增長緩慢,而能源需求大幅上升”。
《華爾街日報》數據指出,2002年以來中國原油產量年均增幅僅為2.2%,但據美國政府預測,2013年和2014年中國的原油需求都將增長約4%。
“一旦公開招標的區塊得到開發,確實將保證中國的能源供應,改變過于依賴進口原油的現狀。”林伯強認為,“站在公司運營的角度,這實際上也是合作共贏的舉措,中海油獲得資源,國外能源公司取得市場信任。”
不過,《華爾街日報》稱,中海油每年都會通過招標方式向外國公司至少開放十幾個近海區塊,“但應者寥寥,因為缺乏這些資產質量的信息,且開發成本高昂。以深水油井為例,鉆井成本可能超過10億美元”。
而中海油董事長王宜林去年7月的表態是,“在南中國海海域對外聯合油氣資源開發招標進展順利,包括美國公司在內的企業已表示有意參與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