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關原油進口管控機制即將調整的信息再現報端,引發了業界尤其是山東、沿海等地民營煉化企業的高度關注,甚至據稱,其中實力角色已經大體確定了相應配額,并考察、圈定國際資源,只等政策落地即可開始原油進口業務。
對此,結合國內油品行業市場化程度低、成品油價格機制尚在完善過程,以及中石油管網業務是否拆分尚未可知等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建議行外資本尤其是民營資本面對政策的調整切莫盲目樂觀,因為上述問題若不逐一落實,外界分享由三桶油為主導的國內油品市場時機遠未到來。
以近年國內愈見火熱的頁巖氣、煤層氣行業為例,由于各地去煤減排后燃氣資源供應缺口巨大,監管層先后放寬兩行業的準入門檻。但民營企業積極競標、中標后,卻在勘探、生產環節遇到了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掣肘,讓以效率著稱的民企難以繼續深入。
同樣,由于技術相對成熟,新進入煤層氣行業的企業在技術層面遇到的難題相對不多,但卻被下游的輸送管網束縛,難以實現產品的長距離輸送,大大影響了企業的經營效益,以及地區能源消費結構升級的工作。
統觀這些問題,基本都是因為中石油為首的寡頭企業在勘采技術及油氣管網方面的壟斷所致。相對而言,油品市場較比頁巖氣、煤層氣行業更具壟斷特征,在此背景下,若國內的市場環境不改善,資源進口方面的管制放松對整個行業的積極推進作用將難以顯見。
甚至,壟斷勢力集團逐利本性使然,一直以來以各種形式干擾、影響著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產品市場化進程及價格機制的形成。放開原油和成品油以及天然氣、LNG 等能源產品進口配額、管控機制,的確是推進市場化改革的行為,但行業外資本缺乏實際操作經驗,同時面臨“幾桶油”壟斷市場的現實威脅,難以放開手腳操作,更難以形成規模效應,最終也難免被寡頭主導的市場“優勝劣汰”,成為“幾桶油”兼并重組的對象,導致前期投入被劃為“幾桶油”下屬單位資產的命運。
在緩解國內燃煤污染、促進能源消費結構升級的急迫背景下,放寬原油為代表的油氣資源進口管制已勢在必行。但借助中石油腐敗窩案檔口,推動國內能源行業壟斷寡頭們的拆分、改革,形成“上、中、下游”、“勘、采、運、銷”分開的各有側重,同時相互競爭的幾大油氣資源集團,也是更須加緊的重要工作,同樣時不我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撰寫的“383方案”中已提到,要推進石油天然氣行業的改革,將效仿此前的電力廠網拆分,將中石油拆成五六個區域公司,并引入民企促進行業發展。如若實現,這將對打破國內能源行業高度壟斷格局,提升目前由“幾桶油”企業把控的優質油氣資源區塊開采效率、提高國內油氣產品的產量起到積極作用,進而對降低我國油氣資源近年來不斷上漲的對外依存度、保障國家能源供給安全起到深遠的影響。
(作者陳哲為安邦咨詢能源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