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9日,美聯儲主席耶倫提出今年秋季結束購債計劃,再過“約六個月”后就可能開始加息。這預示著QE政策的功效已經耗盡了,QE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并將功成身退。
我們都知道國際油價是與美元捆綁在一起的,美國QE退出,會對國際油價產生多大的影響?按常理分析,美元與石油掛鉤,當在美國進行量化寬松政策時,即美元處于弱勢,會推高國際油價,而如果美元指數走強,則相反,國際的油價就會處于下跌趨勢。按照這樣的邏輯分析,美國QE退出,國際油價就會應聲下跌。那么,事實上會是這樣嗎?
從美國公布推行量化寬松政策后國際原油價格的走勢分析,以WTI油價為例,美聯儲每一輪QE公布后,WTI原油價格總是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跌,盡管下跌持續時間極為短暫。前兩輪QE之后,油價分別止跌于第10天(QE2)和第20天(QE1)。而QE3后,WTI油價下探的速度明顯要快于前兩次。
這說明市場油價的走勢與美聯儲的政策公布間有空檔和時滯,具體來說是利好與利空的博弈關系,有時候利好可能就是市場的利空。
美聯儲推行量化寬松政策,市場最初對此做出的是相反反應,而后經過短暫調整,市場才反應出油價上漲的趨勢來,不過當在新的高點時,大部分的做多者已經被洗出局。所以,從推出QE的歷史看,美聯儲宣布退出政策不一定就馬上傳導到市場價格走勢上,也許需要一定的時間積淀。
從當前美國經濟看,耶倫3月31日在芝加哥發表講話時表示,盡管與經濟滑坡的低谷相比,就業市場顯著好轉,但仍未恢復至正常的健康狀態。這說明美國經濟“未來一段時間”仍需要來自美聯儲的“非常規支持”。雖然QE削減了,但是不代表市場的流動性減少了,市場上仍存在大量的貨幣流動性。這從2013年的油價中就可見一斑:2011年,布倫特原油平均價格為111美元/桶,2012年是112美元/桶,在QE3退出喧鬧最熱烈的2013年,則是108美元/桶。可以想象在流動性仍很充裕的2014年,油價大幅下跌也非現實,當然波動是存在的。
不能否認的是,美國經濟還處于復蘇中。數據顯示,美國2013年12月第1周的原油消費量比2012年同期增長13%,達到2008年4月的最高水平。同時歐債危機對歐洲經濟的負面影響正在逐步弱化,而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對石油的需求也是繼續穩步增加。
因此,全球石油需求在2014年將有所增長。
從供給方面看,如果美國退出QE造成油價大跌,那么石油輸出國也會采取相應措施,如減產等來維持石油價格。2013年,科威特、尼日利亞、委內瑞拉等歐佩克成員國相繼減產,利比亞更是在11月日產量削減到22萬桶,為2011年內戰以來最低點。石油產量降低,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QE退出對國際油價的負面影響。
同時,全球供給成本也在增加,每多產一桶原油所花費的資金和資源也是水漲船高,采掘成本增加也支撐了油價大幅下跌的難度。而且,由于金融危機以來,各國政府“看得見的手”對市場注入流動性的干預,價格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了。例如,今年1—3月國際原油指數一直持續上漲,直到目前還維持在三位數。因此,美國退出QE,石油價格在震蕩走勢中不確定性的因素很多,很難說其就一定下跌。
(王俊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黨校經濟學部教授,管理學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