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年前的國慶節(jié),20歲的揚州青年周志民和一群20來歲的年輕人一道戴著大紅花從揚州市國慶路走過。如今,這些曾風華正茂的青年都已白發(fā)蒼蒼,而44年前的這段歷史,卻成為這些人的“獨家記憶”。
近日,江南采煤團揚州營的100多名“老戰(zhàn)友”重新聚首。他們,就是揚州的第一代采煤工人。
150人加入江南采煤團
“我們中年齡最小的是1954年出生的,今年也退休了。”江南采煤團成員胡衛(wèi)平說。近日,100多名老人重新聚首,這是他們幾十年來的第一次“大團圓”。一位年輕的游客看到這么多老人在一起敘舊,好奇地上前詢問,胡衛(wèi)平說出一個響亮的名字:江南采煤團。
今年64歲的胡衛(wèi)平已經(jīng)退休了,在江南采煤團時,他擔任建井連一排三班班長、《揚州礦工》主編等職。胡衛(wèi)平清楚地記得,1970年9月4日,剛剛畢業(yè)的100名高中生和50名初中生,響應國家“大力開發(fā)江南煤田”的號召,加入江南采煤團。“我們都在一營,也就是揚州營,二營就是泰州營。”當時,這150名揚州青年中,年齡最小的才17歲,最大的也不過20歲。
從1970年到1973年,3年多的時間里,這150名揚州青年堅守在位于寶華山下的龍?zhí)睹旱V。直到1973年4月采煤團解散,他們才各奔東西。作為揚州第一代采煤工人,這3年多的經(jīng)歷烙印在他們的記憶里。
住泥巴棚子,吃饅頭稀飯
寶華山下的龍?zhí)睹旱V,在這150名年輕人到來前,還是一片荒蕪。用胡衛(wèi)平的話來形容,當時是“白手起家”。
“1970年9月12日到龍?zhí)舵?zhèn),那時是秋天了。這里什么都沒有,沒房沒路。我們首先用毛竹搭房子,然后炸山開路、建井……”對于這些初中或高中畢業(yè)生來說,采煤就像天方夜譚。3名來自北京礦業(yè)學院(今中國礦業(yè)大學)的畢業(yè)生,成了他們的“啟蒙老師”。
樂德云正是其中一位“啟蒙老師”。在大學,樂德云學的就是采煤,曾到煤礦實習過。在龍?zhí)睹旱V,樂德云教學生的方式只有一種,那就是:一起干。“邊教邊學,比如打支撐、爆破、打眼……都是在一起采煤的過程中教會的,這些孩子都很聰明,個把月就能掌握。”
“采煤工作很辛苦,我們平時的生活也很艱辛。”胡衛(wèi)平說,大家最怕的就是下雨天,因為這些黃泥路是“晴天硬石頭,雨天爛泥巴”。“我們沒有任何娛樂生活,吃住就在寶華山腳下。”胡衛(wèi)平說,房子都是泥巴棚子,最好吃的是紅燒肉,偶爾才有,平時吃點饅頭,喝碗稀飯或海帶湯,就要到礦里干活了。
分別40年后,首次“大團圓”
1973年,隨著國家經(jīng)濟政策調整,江南采煤團結束了其歷史使命,揚州營的150名學生和其余50名社會各界人士陸續(xù)離開礦區(qū),重新分配到新的工作崗位。
當年帶團赴龍?zhí)稌r,江南采煤團團長何銓44歲。如今,88歲的何銓又與這些年輕的老部下同堂敘舊。“那時的艱苦培養(yǎng)了這一代人,鍛煉了這一代人。因此,他們到了各自的新崗位后,依舊遵守紀律、善于學習、艱苦奮斗。”
而在采煤團的成員心目中,這3年多的時間沉淀下來太多的回憶。“這真的是我人生中最苦的3年,經(jīng)歷了這3年,別的苦我都不怕了!”周志民說。當他重新走在揚州市國慶路上時,仍然能記起1970年采煤團出發(fā)前在這里游行時的場面,仍然能記起1971年國慶采煤團運回第一車煤報喜時的心情。
殷華是北京大學歷史系的畢業(yè)生,那年也被分配到煤礦工作,主要從事宣傳工作的她,與大家接觸最多的方式便是廣播。
“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這在我一生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今后遇到再艱苦的條件,我都不再害怕。感謝在那樣的歷史條件下和我一起團結奮斗的人們。”在聚會中,殷華向所有“老戰(zhàn)友”表達心聲。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