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美國空軍實驗室(AFRL)發布安全、結構可集成的新型電池信息征詢書(RFI),旨在發展一款小無人機新型電池,實現小無人機的電池-機體結構一體化設計,同時續航能力提升50%。
新型電池的功能結構一體化設計,使得小無人機機架、機翼可被一個安全、結構可集成的新型電池代替,可使無人機的質量減小,續航能力及能量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如電池機翼一體化,要求機翼在滿足飛行強度及氣動要求的同時,還要充當無人機電池,具備儲電能力。
新型電池面臨三方面挑戰:①耐用性,在力學應變作用下,電化學性能退化最低;②安全性,為確保安全,電池結構需具備可靠的機械魯棒性;③與SUAS的彈性組合和集成,包括SUAS表面的電線電極固化、電池的裝配封裝。SUAS需輕量化,用較高強度材料設計,便于組裝和拆卸。
最高目標:①通過開發薄膜式、可再充電的、高能量存儲的電池(>300 Wh/kg)),增加Group 1 SUAS續航能力,例如RQ-20A“美洲獅”的續航能力增加50%;②高度集成,通過結構覆蓋或結構替換,實現高能量存儲電池與機翼的一體化設計;③新型電池需滿足Group 1 SUAS飛行時的機械強度要求。
結語
AFRL一直致力于小無人機功能結構一體化的研發。2012年,AFRL將太陽能電池安裝在“大烏鴉”無人機的上翼表面,使其動力增加90%,飛行續航能力提高60%。2016年,AFRL將50根噴涂天線用于“虎鯊”無人機,使其與機身一體化。此外,AFRL已利用碳納米管研發出人造發絲傳感器,這種傳感器可以嵌入無人機的外殼中,讓無人機感受到周圍的氣流——提供一種被稱為“憑著感覺飛行”的能力。
功能結構一體化設計可解決小型空中無人平臺續航時間短、航程近、有效載荷搭載能力不足等現實問題,從平臺的結構設計層面,滿足無人機“蜂群”作戰對小無人機發展的需求,促進“蜂群”作戰能力的形成。2016年DARPA發布了小無人機“綜合射頻技術”(CONCERTO)項目,旨在集成子系統功能,減少成本、質量、體積、功耗,提高機體空間利用率。未來,功能結構一體化設計是小無人機發展的重要方向,值得進一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