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部門日前宣布,上調國內汽柴油最高零售限價,汽油價格每噸上調300元,柴油價格每噸上調290元。然而,此前幾天,國際油價出現了大跌行情,一周跌幅創出新高。成品油“外跌內漲”的現象如何理解?
一問 為何不與國際接軌?
近來,國際油價出現了明顯下跌行情,在最近一周,國際油價大跌3.03%,創今年以來最大周跌幅。據此,多條國際航線下調燃油附加費。
與此形成反差的是,中國內地航空燃油附加費不僅沒有反應,根據有關定價公式計算,預計3月將上調10元。與此同時,有關部門還上調了汽柴油價格。
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經濟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姜鑫民表示,我國石油資源缺乏,對外依存度逐年增加,客觀上不支持低價或低稅負的政策,需要從節約資源角度入手,利用價格和稅收杠桿,促進石油資源節約和節能減排。
二問 為何價格反應滯后?
據分析,國內成品油調價需要滿足間隔22個工作日、三地原油變化率超過4%這兩個硬性指標。因為參照的周期較長、設定的變化率數值較高,所以國內油價反應滯后于國際市場。
大宗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金銀島分析師韓景媛指出,中國臺灣、新加坡等地區油價實行每周調整,對國際油價變化反應更加靈敏,而中國內地油價的定價周期長,調價機會容易錯過,要么時間間隔不夠,要么三地原油變化率未能達標。
三問 油價調節靠什么?
成品油價格變化牽動國計民生,其價格如何形成?是靠“有形之手”還是“無形之手”來調節?
國家成品油定價主管部門負責人表示,我國成品油價格機制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完全市場化,即成品油的價格要由市場競爭來決定。因此,石油市場要引入競爭機制,培育多元化的成品油市場主體,向有利于實現完全市場化目標的方向發展。文圖均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