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跌跌不休”,國內油價卻重回“8”時代,再次被“享受”國際化的高端油價。2月24日,國家發改委決定提高成品油價格,2月25日零時起執行。通知稱,根據近期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情況,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決定提高成品油價格。這是2013年國內成品油價首次調整。巧合的是,臺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當日也對油價進行了調整,卻是降。一升一降之間,引發爭議不斷。近日,各地多名大學生向發改委申請公開上調油價依據。
向行政部門申請公開信息,顯然是因為民眾有不甚了解的地方。按照道理來說,民眾是不應該不明白的,成品油調價,自然是因為國際原油價格的變化觸動了調價機制。國家發改委網站上的文章解釋了,11月16日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以來,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先抑后揚,雖然近兩日價格有所回落,但國內油價掛鉤的國際市場三種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上漲幅度已超過4%,達到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的邊界條件。那意思是,該漲價了。而且,為了不影響春運,特意將調價時間推遲到元宵節后,給民眾的優惠已經很多了。然而,民眾始終弄不明白的是,目前國際油價和2007年基本持平,當時的國際油價正是95美元,現在國際油價同樣是95美元,5年多過去,國內成品油價卻漲了一倍左右。這如何解釋?
有人出來算了一筆賬。假設以國際油價100美元為基價,22 天漲到了104,國內油漲價,假設22天恰好又跌回100,跌幅剛好不到4%,國內價格不變。如此反復10次的話,國際油價還是100,國內油價卻漲上天了。現實未必就是這樣的,但這合理解釋了為何國際原油價格沒變的前提下國內油價卻猛漲了近一倍,而且在可預見的將來很可能朝著更高的水平繼續邁進,同時,也直接指出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所存在的巨大漏洞。當然,如果說2007年國際油價95美元的時候與今日的95美元之間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期間我國經歷了燃油稅改革,養路費等收費被取消,也就是說如今的成品油價格是涵蓋了汽油消費稅單位稅額每升1元以及柴油消費稅單位稅額每升0.8元的。但是,其中的差額依然巨大,依然不足以解釋國內油價為何至今成倍增長。
成品油定價機制存在漏洞,不言而喻。不合理的定價機制直接催生了不合理的成品油價格。此外,國內成品油成本與利潤始終是一本不清不楚的賬,如今國內油價高企,其中很大一部分正是消費者為石油企業的義務埋單。按照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成品油價格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為基礎,加國內平均加工成本、稅收、流動環節費用和適當利潤確定。在幾個構成價格要素中,我國的石油行業因特殊行業壟斷背景,流動環節費用過高。譬如,美國零售和輸送環節成本一般占零售價格的12%左右,在中國這一比例為20%。通過壓縮成本來舒緩石油價格上漲壓力,本是企業的義務,如今幾乎完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而利潤卻成了企業口中奪不去的肥肉。
最近霧霾天氣頻繁侵擾,其中油品質量差對空氣的影響被屢屢提出。從當前不生產高質量油品的原因是因為國家標準不夠,到第二天突然高調宣布明年起全面升級供應國IV標準油品,霧霾天氣發酵出中石化的“油品門”。油品升級換代乃大勢所趨,技術也不存在難題,關鍵是,誰應該為油品升級埋單?消費者或油企?有新聞指出,油品升級七成成本將轉嫁消費者。那么,在如今成品油成本本就一塌糊涂的前提下,升級會不會成為企業繼續撈錢、坐享利潤的噱頭,成為消費者無力承擔之重,恐怕誰也不好說。但是,消費者不應再為本屬企業的義務埋單,這應該是最基本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