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以來,國際原油出現持續暴跌,國內油價下調趨勢也日趨明朗。4月24日,新機制第二個調價窗口期打開,發改委準時調整,兌現油價“到點就調”承諾,汽柴油約400元/噸的降幅創下近9個月來新高。
油價如期下調終于使低迷多日的成品油市場出現趨好跡象,但是,一季度國內成品油需求不振導致銷量減少及毛利下降影響,已使中石油銷售板塊經營利潤同比降低65%,不過相對于去年煉油板塊的虧損狀態,一季度這種情況大為改觀,中石化甚至已扭虧為盈。今年前三個月,“兩桶油”合計相當于每天凈賺 5.85億元,與去年同期幾乎相當。
賽維債務違約事件本周仍在持續發酵中,其日益加重的財務危機讓多家“債主”討債無門。據了解,目前賽維欠下A股至少5家公司總計近5億元的應收賬款,但目前賽維已資不抵債,可賣家當幾無。
4月26日 經濟參考報:“兩桶油”首季日賺5.85億 中石化煉油扭虧為盈
4月25日晚間,中石油、中石化雙雙交上了今年前三個月的經營答卷,與去年相比均有所好轉,首季日賺約5.85億元。但兩石油巨頭的業績卻是冰火兩重天。中石化實現24.4%的凈利潤增長,煉油板塊更是同比扭虧為盈,而中石油的凈利潤同比增幅卻只有8%,煉油板塊仍處于虧損狀態。
根據中石化一季報,公司今年前三個月實現經營收益人民幣275.69億元,同比增加26.41%;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人民幣166 .77億元,同比增加24.40%。以90天計算,中石化日賺約1.85億元,與去年1.74億元的日均凈利潤相比有所提高。
中石化之所以取得業績大增的良好開局,主要源于煉油業務板塊的扭虧為盈。一季度,加工原油5869 .23萬噸,同比增長5.92%;成品油產量3529.53萬噸,同比增長7.39%。煉油板塊同比扭虧為盈,實現經營收益人民幣22 .04億元,而2012年這一板塊的虧損還高達119.47億元。
反觀中石油,一季度加工原油253.5百萬桶,同比下降1.4%。煉油與化工經營虧損人民幣47.43億元,同比減虧60.72億元。其中煉油業務虧損人民幣15 .6億元,同比減虧88 .42億元。化工業務虧損人民幣31.83億元,同比減虧27.70億元。
4月25日 中國證券報:賽維還債方案不能服眾 A股“債主”討債無門
在行業低迷的背景下,賽維LDK日益加重的財務危機讓A股多家“債主”日子越發艱難。目前賽維欠下A股至少5家公司總計近5億元的應收賬款,這些公司過去一年紛紛陷入巨虧“泥淖”。
據記者梳理發現,A股光伏板塊5家供貨商存在對賽維的應收賬款總額近5億元。其中京運通2.97億元,天龍光電2645.32萬元,奧克股份3553.79萬元,新大新材2839.84萬元,恒星科技8083.77萬元。
由于受光伏行業低迷影響,這5家公司全年業績普遍大幅下滑。其中天龍光電凈利潤同比直降近10倍,虧損5.1億元。此外,賽維所欠京運通近3億元的賬款占京運通去年營收的一半。
記者分別聯系5家供貨商,他們均表示主動討債已無濟于事,只能無奈地被動承受,并盡量尋找解決辦法。
在2012年年報中,對于賽維所欠的款項,各家公司均部分或全部計提了壞賬準備,這些款項均被定義為“不能正常清償債務”。有券商分析師稱,這表明各公司已做好了賽維欠款短期內無法還清的心理準備。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賽維曾提出三條還債辦法:一是欠款打八折,一年內分期還款;二是欠款當股本,進入賽維LDK籌建的國內電站項目;三是賽維LDK仍有部分組件庫存,可以拿去抵債。
對此說法,記者從不少供貨商處獲得證實。但面對賽維提出的解決辦法,他們卻不怎么感冒。
4月24日 中國新聞網:成品油迎新機制首降 創去年8月份以來最大降幅
今日(24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降低成品油價格的通知,決定自4月24日24時起,將汽、柴價格每噸分別下調395元和400元,測算全國 90號汽油和0號柴油價格平均每升分別降低0.29元和0.34元。這是本年度國內成品油價的第3次調整,也是新定價機制運行后的首次調價。
在清明假期以后,受美國原油庫存增長且進口銳減、中美等主要經濟體發布的經濟數據低于預期影響,國際油價走出了一輪暴跌的行情,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從去年7月份以來,首次跌破了每桶100美元關口,紐約原油期貨價格也跌破了每桶90美元的大關。
近兩日雖然國際原油出現溫和反彈,但仍在低位徘徊,新華社、金銀島等各機構監測的一攬子原油價格變化率都跌破了-6%,因此新機制迎來首調已無懸念。
據中新網能源頻道了解,2012年6月和7月份,在原油暴跌影響下,國內油價連續兩月下調,且幅度均超400元/噸,不過此后國內油價雖然歷經“3漲2跌”,但調整幅度均在300元/噸左右。因此,本次次接近400元的下調幅度創下去年8月份以來最大降幅,為年內“最猛一跳”。
4月22日 人民日報:全國198地市近六成地下水質為"差"
國土資源部《2012中國國土資源公報》日前正式向社會發布。公報顯示,全國198個地市級行政區4929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近六成地下水為“差”,其中16.8%監測點水質呈極差級;去年全國土地出讓價款為2.69萬億元。
公報顯示,全國198個地市級行政區開展了地下水水質監測工作,監測點總數為4929個,其中國家級監測點800個。依據《地下水質量標準》 (GB/T14848—93),綜合評價結果為水質呈優良級的監測點為580個,占全部監測點的11.8%;水質呈良好級的監測點為1348個,占 27.3%;水質呈較好級的監測點為176個,占3.6%。
根據公報,全部監測點中,水質呈較差級的監測點為1999個,占40.6%;水質呈極差級的監測點為826個,占16.8%。主要超標組分為鐵、錳、氟化物、“三氮”(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和銨氮)、總硬度、溶解性總固體、硫酸鹽、氯化物等,個別監測點存在重(類)金屬項目超標現象。
與上年度比較,有連續監測數據的水質監測點總數為4677個,分布在187個城市,其中水質綜合變化呈穩定趨勢的監測點有2974個,占監測點總數的63.6%;呈變好趨勢的監測點有793個,占17.0%;呈變差趨勢的監測點有910個,占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