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中石油大連漏油事故之后,中海油渤海灣一油田最近也發生漏油事故,并被媒體揭露中海油此前曾瞞報多起漏油事故。很明顯,這次中海油的瞞報與央企 監管有很大關系,也說明我們對央企的認識和定位有問題。我們對央企極盡保護之能事,久而久之,央企也養成了依賴性思維,總認為出了事情會得到保護,尤其在 批評與自我批評、在風險控制和應對危機等方面都變得非常弱,失去了以往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
其實,中海油一直是作風嚴謹的石化企業,事故很少發生。目前來看,溢油事故范圍只有200平方米,問題并不大,但出了事故有關方第一反應是隱瞞不報,這才是問題的嚴重性所在。近年來國有石化企業事故不斷,缺乏防微杜漸的意識。今天事故的影響范圍可能只有200平方米,未來就有可能出現200平方公里。
筆者認為,在一些央企,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已經很淡,這其中企業大、一些人官僚作風盛行是原因之一,但中石油、中石化等企業多次出現事故,恐怕不能用“大企業病”一言以蔽之,在事故后是否有認真檢討、總結教訓的態度,才是杜絕事故再發的關鍵。
同樣,類似事件還凸顯一些央企危機公關能力的不足。就個人印象而言,中海油過去在危機公關方面是非常強的,現在面對這一事件的處理,卻顯得遲緩。出了問題后,躲躲閃閃,這似乎不是中海油的傳統。
中海油應該勇于面對問題,設法解決問題,要表現出國有企業的責任感。殼牌公司(BP)也出過問題,去年墨西哥灣漏油事故更是世界性事件,但是BP公司現在仍在不斷進行檢討。如果打開BP 的網站,我們仍可以從網站上突出的位置看到BP對墨西哥灣事故的各種事后處理和檢討。
其實,公眾需要的是企業認真檢討錯誤的態度。近年來,中國企業一直在探討社會責任,但還有什么比得上讓老百姓知曉事故情況,更算得上社會責任?出現污 染,如果能積極進行補救,第一時間告知公眾,就會得到老百姓更多的諒解。但以問題不大、害怕帶來恐慌為由隱瞞不報,一定會損害企業的公信力。
從歷史來看,石化行業長期在中國老百姓心中有很高的地位,承載了一個時代的中國人振興民族工業的希望。石油人也具有很高的職業素質和技術水準,在鐵人 王進喜開創的大慶油田,石油工人們在上世紀60年代就提出“對待革命事業,要當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對待工作,要有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 的態度,嚴明的紀律”,體現了石油工人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無論石油工業的技術發展到什么程度,“三老四嚴”這一作風,需要新時期的石油人發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