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天然氣產業鏈2004年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每年消費量以兩位數的速度迅猛發展。為應對需求的快速增長,我國2006年開始進口LNG,2009底開始進口管道天然氣,進口比例迅速攀升,2011年進口資源占國內消費總量的比例已突破24%,而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僅約為4.3%,國際平均水平在23%以上。我國頁巖氣資源潛力大,初步估計可采資源量在31萬億立方米,與常規天然氣相當。盡快實現頁巖氣規模開發,大幅增加國產天然氣供應,在安全、穩定的條件下,實現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比例在2020年提高到10%以上,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于清潔能源的需求、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具有重要意義。
采取何種制度使中國豐富的頁巖氣資源優勢發揮出來,考驗著我們的智慧。頁巖氣的成功開發是在美國,上世紀70年代,美國為擺脫對外能源依賴,開始大量投入頁巖氣研究。隨著水平井等關鍵技術的突破,開發成本下降。上世紀90年代后期,頁巖氣在美國率先實現商業化、規模化。2010年美國頁巖氣產量超過1379億立方米,占全國天然氣年總產量的23%,不但確保了美國自身供氣安全,而且對全球天然氣市場產生了重要影響。其最大的成功經驗在于對頁巖氣的技術創新和商業化主要由中小公司推動,大公司在相對成熟階段通過并購擁有頁巖區塊或開采技術的中小公司,或通過與中小公司合資合作等方式介入頁巖氣開發,推動頁巖氣向規模化發展。
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和特定發展階段,我國常規天然氣開發利用走的是上中游一體化的壟斷模式,資源、管道主要集中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極少數大石油公司手中,近幾年大石油公司還在謀求向上中下游一體化的全產業鏈壟斷模式演變,這與國內外天然氣產業鏈通過向競爭性結構演變,確保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趨勢背道而馳。這其中關鍵原因在常規天然氣的專營權屬于三大國有石油公司以及陜西延長公司,在管理方式上過去是“授予制”,即油公司只要完成法律規定的最低勘查投入就可以維持區塊的探礦權和開采權。現在把頁巖氣作為獨立礦種后,其勘探開發就不再受中國油氣專營權的約束,對于頁巖氣區塊實行合同制,摒棄授予制,創立了打破壟斷的制度基礎,使得國有石油公司之外的企業都有機會平等參與頁巖氣的勘探開采。
盡管我國頁巖氣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商業化條件好,但頁巖氣的開發在中國剛剛處于起步階段。目前有一擁而上的趨勢,很多企業躍躍欲試,甚至認為很快會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有預測認為2020年我國頁巖氣產量將超過1000億立方米,實踐中強調給足優惠政策。筆者認為,美國中小公司推動頁巖氣的成功開發,與這些中小能源公司、技術服務公司長期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密不可分。這一市場環境背后是持續不斷的制度創新。我們真正缺的不是資源、技術、資金、政策,而是制度創新。就此而言,我們需要長期的積累,頁巖氣作為獨立礦種,是重大制度創新的開始。
近年我國國有石油公司也在積極參與北美等地區的頁巖氣資源的合作開發,學習、吸收、創新相關技術。同時,在國內積極開展頁巖氣探礦權出讓招標,研究制定準入標準,探索引入多類型企業進入這一領域,這其中當然應包括國外公司。在合作中,培育我們自己的中小能源公司,創新出適應中國頁巖氣資源特點的適用技術,需要長期的經驗積累和持續的制度創新。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