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厘、4厘,現在是8厘,中國對每度電征收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費正節節攀升。但這筆用來補貼風電、光伏發電和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發電企業的資金從 2009年開始就一直入不敷出,缺口越來越大。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全國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貼缺口為13億,2010年缺口20億,到2011年缺口已達100多億。截至目前無法落實的新能源補貼估計應該有一百三四十億,2012年光伏發電補貼的資金缺口應該在五六十億。如此,即使不算生物質能發電補貼,全國尚有200億左右的新能源補貼資金缺口。
百億漏洞
對普通用電企業和家庭征收的電價附加費用,是目前中國對可再生能源上網發電進行補貼的唯一資金來源。這項費用于2006年開始征收,最初是每度電2厘錢。2009年11月上調電價時,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也調整為4厘。
實際上早在2009年,相關部門就發現電價附加費不夠補貼新能源發電企業了,一些企業發完了電領不到補貼的情況日益突出。即便是新能源發電央企,也面臨著不少的補貼欠賬。當時采取的辦法是,先將下一年征收的電價附加費用挪用來補貼上一年度的欠賬;同時醞釀進一步提高電價附加征收標準,也就是進一步上調電價。目前,幾部委正在對全國應該拿到補貼的企業進行摸底統計,據估計有上百億漏洞。國家能源局官員說,“要搞清楚,到底欠多少補貼,應該發多少,有多少家企業沒有拿到補貼。”事實上,即便是到目前為止,有關部門也從沒有公布過這項對普通居民已經連續征收7年的電價附加的收支情況。
地方的事,中央的錢
近些年中國新能源的發展,遠遠超出了監管者當初規劃時的設想,對新能源發電企業的補貼也跟著水漲船高。事實上,在2008年、2009年、2011 年先后三次上調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標準時,有關部門就已經對全國未來新能源發電量做過估算,按照估算,上調標準后,每年征收上來的電價附加是可以補得起的。但補貼漏洞仍然年年出現,并不斷增大。
近幾年來,為了鼓勵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我國推行了各項經濟激勵政策,如稅收減免、價格優惠、投資補貼等。2006年以來,國企、民營紛紛“跑馬圈地”,掀起一股“風電投資風暴”。但血拼之后有些中標企業往往因為沒有利潤空間最終放棄項目。部分地區投資風電只拼裝機容量,卻不考量上網電量。國家能源局官員稱,“現在增長得太快了,控制不住了,現在發展得完全超過了預期”。
新能源投資在各地風起,也緣起于2004年國務院下放投資權限、進行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光伏產業、生物質能產業都是新起之秀,當時沒有列入投資項目目錄中,長期以來由地方核準備案。國家能源局的官員說,“項目核準權限在地方,補貼的權限又在中央。這就是地方辦事,中央掏錢。地方要搞GDP,弄了很多新能源項目,都擠著要錢,哪兒有那么多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