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美國大規模開發利用頁巖氣的前景推動下,全球能源市場聞“氣”起舞,主要能源消費國都對未來的“氣”途滿懷憧憬,而市場更是已經提前預熱,各類與頁巖氣開發利用有關的上下游產業都成為了競相投資的香餑餑。但問題在于,頁巖氣真的會觸發能源轉變,并帶來一場能源革命嗎?
近現代以來,世界能源利用總體上沿著從“煤”到“煤油并重”再到“煤油氣并重”的基本軌跡進行轉變和發展,直到最近,才又有了“核、風、光及生物”等新能源品種的加入,能源品種如此的遞次發展體現的并不是其他奧妙,而只是最簡單的成本收益法則,即經濟性程度,哪個能源品種相對便宜,就先重點發展哪種。當然,所謂的“經濟性”并非簡單的直接成本收益比較,能源利用過程中,除了開采利用等看得見的直接成本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成本構成,便是社會整體受能源利用影響而間接承擔的隱含成本,主要包括環境污染、經濟沖擊、安全保障、地緣政治等方面。比如,能源利用過程排放出溫室氣體,影響了環境,使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治理環境上支付了額外的成本。
所有上述這些間接的成本統稱為能源利用的外部成本,加入了這部分成本后,意味著各種能源品種的總體利用成本在影響和決定機制上會變得非常復雜,尤其是當能源利用受全球化等因素影響變得更加開放和更具流動性后,外溢成本的范圍和程度就更加難以把握。有關上述能源利用外溢成本的具體程度,經濟學家曾經做過局部的測算。譬如,按照美國在21世紀初的能源利用結構和進口水平,每桶石油的外溢成本在15-20美元。這意味著,要正確衡量和比較石油利用與其他能源品種利用的經濟性程度,就有必要征收15-20美元的能源稅或關稅來還原石油市場價格,以此來真正出清能源市場,實現均衡。
就此來看,能源轉變背后的邏輯和機理非常清晰。以煤為例,雖然煤的直接利用成本至今仍是最低的,但未來的趨勢是,要么進行煤炭的清潔化利用,要么支付煤炭利用后減排的成本,無論是哪種,其總成本都會逐步高企,從而大大削弱其名義上的經濟性。這是其一。其二,煤炭必須依靠鐵路、水運等運輸方式,這不僅會影響到它在交通運輸上的直接利用成本,實則也暗含了能源安全上的隱患。當然,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措施來解決這個隱患,只不過,煤炭利用的成本進而也就提高了。
實際上,如此的因果關系及傳導機制,不僅在煤炭,而且在油、氣等其他品種上也都比比皆是,也正是在此基礎上,才有了能源的各種轉變過程,當某個地區的某種能源在經濟性程度上有所下降時,它便可能被其他能源品種全部地或部分地取代。同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這個能源品種的利用程度進一步提高從而影響了其經濟性后,它又可能被先前的能源品種反替代。這種替代與被替代的關系體現到全球能源市場上,最終形成了多元而具有彈性的能源結構。
具體到頁巖氣,它的經濟性如何呢?就現有的信息來看,頁巖氣屬于蘊藏量較為豐富的一個能源品種,除去不同的地理條件外,如果技術得當的話,一般的直接開發成本不高,而且在利用上還非常清潔。也就是說,至少在開發和終端環境影響兩方面,它的經濟性較高。但頁巖氣能否在未來成為與煤炭、石油等并重的一個能源品種?至少到目前為止,仍有很多未決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頁巖氣開發過程的各種外部環境影響,對水資源的外部影響,如果經濟有賴于頁巖氣價格,其穩定性如何?如果世界依賴于頁巖氣,美國成為頁巖氣的出口國,那么全球能源安全性又可能出現什么變化?各國為此又將付出怎樣的安全成本?如果世界地緣政治為此而改變,那么國際社會有哪些成本和收益?這些問題顯然都會影響到頁巖氣的真實經濟性,從而決定其未來的走向。
根據美國能源部石化能源署最新公布的初步研究報告,無論規模大小,頁巖氣開發利用及出口貿易都對美國經濟有著很強的正外部性。盡管這是美國能源部的一家之言,但卻有其合理的地方。而值得我們進一步關注的是,假設頁巖氣真的觸發了美國的能源轉變,那是否就一定能夠撬動世界的能源轉變呢?總之,利用頁巖氣仍需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