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的窩腐案還在發酵,而有關中石油改革拆分的傳聞也在發酵。
據有關媒體報道,12月10日,國家發改委的兩個司分別邀請了有關專家召開“油氣改革”征求意見會,旨在對我國的油氣改革收集專家意見,形成文字后上報國家。
盡管還沒有具體的改革方案,與會的內容也并沒有特別針對某個企業,但可以肯定的是,兩個會議的內容都直指石油行業內的“改革”。
產業鏈拆分不易
目前中石油內部流傳的方案有很多,但根據產業鏈分拆的方式則被譽為最有可能的方案。“很簡單,就是將企業的上中下游全部打斷,成立幾個專業公司。”
“按照這個說法,最有可能的就是分成勘探、管道、冶煉和終端銷售四個公司。”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分析道。但他的憂慮在于,即使拆分成四個公司,國有的性質依然沒變,要想打破壟斷,提高效率,還是不現實。
自今年8月底、9月初中石油多位高層及中石油原董事長蔣潔敏“落馬”之后,市場就陸續出現“拆分”中石油的消息。
比如,有版本稱,分拆中石油“是以大型的區域為核心,然后進行整合,以區域子公司為核心,再加上周邊的小公司、產業,在業務上比較密集的公司,然后結合在一起”。還有人認為,要拆分,應首先將“拆分影響相對較小”的管道資產拆分出來,形成一家新的公司。
上述觀點出現后,均被中石油和國務院國資委等進行了官方“否認”。
石油行業的產業鏈中,上游的利潤率是最高的,中游其次,終端屬于薄利多銷。上游拆分的話,可能會遭到企業的抵觸。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目前國際大型石油公司基本都是從上游勘探開發、煉化到下游的終端銷售一體化的?熏完整的產業鏈方式可以讓企業在虧損的時候?熏有其他的方式來彌補?熏提高承擔風險的能力。如果企業分屬不同產業鏈或者區域遇到利益分配問題就很難協調?熏出現摩擦也不可避免。
“中石油目前是一體化壟斷,如果把中間鏈條拆斷的話?熏不僅僅是對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甚至對整個石油行業?熏對整個市場的消費、供應都會有非常大的影響。一個大型的集團公司?熏沒有中游?熏是很難競爭和生存的。下游如果被拆分?熏整個企業的社會影響力會大大降低。”林伯強說。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分析,從產業角度看,拆分的意義并不大。之所以提出拆分,一是為了解決壟斷問題,二是為了解決貪污腐敗問題,三就是解決安全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國有企業研究室副主任項安波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隨著政府對油氣管網監管制度的建立、完善和相關領域的改革深入,在石油天然氣管網業務分離出來后,油氣管網還可以逐步向社會資本放開,并通過油氣管網運輸特許經營權公開競標等方式引入市場競爭。
民企進入有困難
一家從事民營加油站的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想要進入這個行業很難,勘探技術不行耗費又很大,煉油的話沒有極其嚴格的安全措施和精良的技術也不行,我個人覺得民企在這個行業充其量也就是賣油。”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專家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民資也不是說完全不能進入到這個領域,就拿中石油市場核心業務管道來說,民資可以進入到管道里面的支線,因為大的主要干線都在中石油手里,可是大的干線下面要有支線,中石油可以把下面的支線放開。”
這位專家認為,“可以綜合各方面的不同意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搞局部小實驗,如果局部小實驗成功了就可以慢慢地大范圍推廣,如果局部小實驗不成功,也不會影響到整體情況,只有經過實踐才能知道行還是不行,最需要的還是勇氣。”
這位專家還表示,“改革的最終目的不是要拆分為幾個公司,也不是為了向國家向國民交差,而是改革后的公司運營體制是不是符合市場經濟體制,是不是由市場來決定資源配置,這才是最主要的。”
有的專家認為,中石油可以不拆,不拆有不拆的好處。首先,中石油作為央企“巨無霸”,有一定的壟斷特性,但是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壟斷企業,至少,部分資產是屬于“自然壟斷”的性質;其次,中石油在保障中國上游資源的供應方面確實作出了不小的貢獻,而中國能源安全問題,在現在包括長遠的未來仍將是重中之重,所以站在這個角度,保持穩定性同樣比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