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海油為代表的中國油企的海外收購,帶給中國消費者的可能是個令人悲觀的“悖論”——無論中國油企的收購和整合最終能否成功,中國消費者都難以從中獲益。節能減排,發展綠色能源,降低原油的對外依存度,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中海油26日宣布完成收購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交易,這筆交易價值151億美元,是中國企業完成的最大一筆海外并購,整個交易歷時7個多月。這筆昂貴的交易完成后,中國對國際油價的話語權能否提升?中國消費者能否從交易中獲益?
在中海油正式宣布交易完成之前,近期還發生了兩件與中國消費者聯系緊密的事:由于近期國際油價頻頻下跌,25日,包括中國臺灣地區在內,境外很多地方成品油價格下調;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宣布油價上調,國內90號汽油零售價上漲約0.22元/升。此次境內外成品油價格的一升一降,或許只是一個巧合,但更像一個隱喻,甚至是一個對未來的預言。
針對此次收購,有媒體表示,中海油通過收購尼克森,有助于增加中國在世界石油定價體系中的定價權。理由是,尼克森公司在北海擁有重要石油資源,由于這些資源與布倫特原油基準價格緊密相關,因此,中海油或者說中國將獲得一定的國際油價話語權。然而,以石油供需關系為基礎,目前世界石油定價體系中有多種力量參加博弈,而且在期貨引導現貨的定價模式下,原油價格的金融屬性多過其商品屬性。美國等掌握著強大金融資本的國家,歷經百年搏殺,終于站到原油定價鏈條的頂端。以為通過一次收購,就改變國際原油的定價格局,只能是個美好的愿望。
事實上,透過簡單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以中海油為代表的中國油企的海外收購,帶給中國消費者的可能是個令人悲觀的“悖論”——無論中國油企的收購和整合最終能否成功,中國消費者都難以從中獲益。
中海油斥資151億美元(約950億元人民幣),收購加拿大尼克森,溢價高達61%。有國外研究報告稱,“價錢偏高,但不愚蠢”,因為從戰略上看,收購有利于中海油。而投行瑞信的報告則更為中肯,稱“假設布蘭特期油長期均價是每桶93美元,則出價合理”。此次中海油收購成功僅僅是挑戰的開始,未來公司經營如何取得成功?有評論說,中海油要處理文化差異問題、要學習國際先進經驗,等等。其實,這筆交易最終能否圓滿,關鍵只有一個,那就是國際油價始終維持高位,甚至是越高對中海油越好。因為,尼克森作為石油企業,其核心資產就是石油,如果油價下跌,中海油就是再用心經營,其結果也必然不妙。
根據我國成品油定價規則,國際原油漲,國內油價必須跟,因此油價高時,對中海油有利,而中國消費者顯然無利可圖。那么,國際原油價格下跌,甚至是暴跌,消費者能得到好處嗎?如果中國石化三巨頭,像以前那樣老老實實地龜縮在國內,國際油價暴跌,顯然對中國消費者有利。但現在他們去搞國際化了,油價下跌,三巨頭就要虧損。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國內油價能否降低,首先要看石化巨頭是否賺錢,如果虧損,降價免談!石化巨頭在境外沒有定價權,但三巨頭在國內逆市提價的“本事”,我們已經看到了。
國際油價未來會怎樣?先看看美國在此次中海油收購中的態度——“出人意料”地放行。美國政府的態度轉變,是因為近年來隨著其國內頁巖氣、太陽能等新能源的大規模使用,美國對國際原油的依存度大大降低。隨著美國轉向新能源,國際油價的走勢也因此難以樂觀。
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國有油企在境外收購方面,支出了創紀錄的350億美元,中國在境外開采的原油將趕上科威特等石油輸出大國。我們至今沒有發現,中國消費者從這些龐大的收購中獲益。中國式的“收購悖論”告訴我們,節能減排,發展綠色能源,降低原油的對外依存度,或許是更好的選擇。